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進入2025年下半年以來,中國電力市場化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隨著南方區域電力市場連續結算試運行正式啟動,跨省區電力交易實現全天候動態配置,這一創新機制不僅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提供重要參考,更通過實時價格信號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數據顯示,當前該區域日均電力交易規模已達38億千瓦時,覆蓋發電側與用戶側全類型主體,標誌著我國電力系統市場化運營邁入新階段。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電力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南方區域電力市場經過35個月籌備和12輪試運行測試後正式轉入連續結算模式。這一轉型使電力交易從短期周期擴展為全天候運作,實現五省區(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海南)電力資源的實時調配。統計顯示,當前參與主體已突破22萬個,涵蓋煤電、核電、水電等全部發電類型及工商業用戶群體,市場化電量占比超70%。根據2025年最新數據,區域集中式新能源場站100%接入現貨交易市場,其中單日申報峰值達22億千瓦時,501家新能源企業參與報價競價。
作為全國首個實現多省份、全主體統一出清的現貨市場平台,南方區域電力市場通過自主研發的"天權"求解器支撐超6000節點模型和120萬項變量計算,確保跨省區交易中不同能源類型機組公平競價。該系統可同步處理覆蓋多地域、多品種的複雜運算,例如在瞬時完成6000個地理節點與百萬級參數組合優化,有效平衡電力供需時空差異。相較於傳統固定電價模式,現貨市場使同一時段電能量價差擴大數倍,真實反映不同時段電力價值,為發電側和用戶側提供動態決策依據。
連續結算試運行首日即吸引831家發電企業和700餘家工商業用戶參與申報,新能源企業占報價主體62%。統計顯示,區域電力市場每日跨省區電力流動規模較改革前提升45%,清潔能源消納率提高至98.2%。市場主體通過價格信號引導投資方向,2025年上半年區域內風光發電項目投資額同比增長37%,儲能配套建設增速達61%,顯示出市場化機制對能源結構轉型的顯著推動作用。
連續結算模式使電力價格形成機制更加透明穩定。此前按固定電價結算導致供需錯配的問題已有效緩解,當前時段電價差異最高可達5-8倍,促使用戶主動調整用電行為,發電企業靈活安排機組出力。根據2025年運營數據測算,該市場每年可減少棄水棄風棄光約140億千瓦時,降低區域用能成本超60億元。隨著電力期貨、輔助服務等衍生品逐步完善,南方區域有望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全品種現貨交易的區域市場。
2025年數據顯示,南方區域電力市場的制度創新與平台建設已取得實質性成效,通過市場化機制破解了傳統計劃模式下資源配置低效難題。其形成的跨省區電力流動規模、新能源參與度及價格信號傳導效率均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隨著連續結算試運行的深化,該市場不僅為我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提供可複製經驗,更將加速能源結構轉型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預計到2026年可帶動區域內電力及相關產業投資超千億元,進一步鞏固南方地區在全國能源體系中的樞紐地位。
更多電力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力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