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化纖行業分析報告 >> 2014年我國化纖行業分析

2014年我國化纖行業分析

2014-03-18 16:14:24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相關專家指出,2014年紡織經濟內在規律和結構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整個行業處於新舊增長模式轉換的關鍵時期,差異化產品和新興產品更受客戶青睞,生物基纖維的發展將給紡織面料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

  自從國內棉價經歷「過山車」之後,國內的棉花價格便一直居高不下,而高棉價給國內紡織業帶來的是高成本和低利潤,在這種大背景下,眾多紡織企業被迫轉型,尋找生存之道。

  「國內棉花價格過高增加棉企成本,使得棉企不得不轉型,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一位在上海市世博展覽館參展的棉企華潤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外銷部經理劉洪國介紹,以前棉企生產的棉布密度不高,因此利潤少,現在企業提高了棉布的密度,獲得的利潤也要高很多。

  另據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由於高棉價提高了生產成本,有許多有實力的棉紡織企業開始生產有化纖成分的混紡產品。

  記者在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春夏)博覽會上發現,此次參展的化纖企業要遠遠多於棉企。「與棉花的高成本相比,化纖的成本低很多,所以化纖產品更受歡迎。」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最新研究報告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9年全球真絲化纖紡織品市場需求及投資預測價值分析報告》。

  紡織業進入低增長時代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紡織工業整體呈現出「穩中有增」的趨勢。數據顯示,2013年整個紡織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3800億元,增長超過11%,實現利潤3605億元,增長17%。

  「看數據紡織業形勢還是一片大好。」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在中紡圓桌論壇上表示,紡織業已進入低增長發展階段。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紗、布、化纖、服裝等紡織業主要產品產量在去年一季度同比增幅還在10%以上,但到年中降到8%左右,到下半年以後除產業用紡織品增長超12%以外,其它主要產品產量全部降到8%以下。

  「按棉紡協會、服裝協會的測算,2013年紗的產量同比僅實現了超過1%的增長,服裝只有1.25%的增長,接近於零增長,是歷年以來增長幅度最低的。」高勇說。

  高勇認為,原材料對於紡織業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比如,棉花國家收購政策導致的國內外棉價差,使得去年紡織業只用了830萬噸棉花,同比減少200萬噸,與最高峰時期的1800萬噸相比,少了將近1000萬噸。」

  縱觀2013年的紡織業,棉花內外價差問題成為影響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而進口棉花配額和棉花收儲已經成為紡織企業的重點關注對象。

  由於2013年全年紡織行業國內外棉價差保持在4000元/噸至6000元/噸左右,這就給一些沒有進口棉花配額或是配額小的棉紡織企業增加了負擔與壓力。

  「由於棉花價格高使得企業的產品價格高於東南亞等地區的產品價格,導致企業無單可接。」一位棉企銷售部門人士向記者介紹,由於國內外棉花差價過高,目前的棉企日子很不好過,接不到國外的訂單。

  面對無單可接的境況,一些小棉企不得不選擇關門,而一些有實力的棉企則聯合起來轉型化纖類產品。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由於棉花價格過高,一些有能力的棉企開始生產混紡產品,但也不是所有企業都能轉型,畢竟生產化纖產品也需要技術支持。

  至於棉企的轉型能否奏效,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化纖產品即使再改良也無法替代棉產品。「棉花產品的吸濕性要比化纖產品強十幾倍,這是目前的化纖產品無法達到的指標。」

  化纖業面臨洗牌

  與棉企面臨的棉花價格過高不同的是,化纖企業面臨的是由於傳統化纖產品產能過剩而導致的供需失衡。化纖企業首先感受到的是利潤空間被壓縮。企業直言利潤「比刀鋒還薄」。

  「目前傳統化纖產品競爭太激烈。」一位參展的化纖企業人士給記者指了指周圍的參展企業說道:「看看這一排參展的化纖企業都是我們的競爭對手。」該人士介紹,為了搶訂單,企業不得不進行價格戰,產品價格一壓再壓,甚至有時候要虧本賣出去。

  在業內人士看來,PTA與PET產業鏈的產能壓力問題在整個紡織工業中具有典型性。

  據了解,滌綸纖維產品的主要原材料為石化產品中的PTA、MEG和PET,約占產品成本的85%。數據顯示,2012年及2013年我國PTA行業進入新一輪產能擴張高峰期,產能急速增長。2013年PTA產能全年仍維持在3300萬噸左右。2013年,我國聚酯產量達到3100萬噸左右。

  有報導稱,以PTA為例,國內各大PTA生產商在2014年會進一步增加產量。盛虹集團在江蘇省連雲港市的150萬噸/年PTA裝置、恆力石化在大連市的220萬噸/年3號PTA裝置等都將陸續開工。

  為了解決化纖及化纖織造產業中存在的產能階段性過剩與同質化競爭等問題,日前,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徐文英帶隊從北京市出發,實地走訪浙江蕭山、江蘇盛澤等地區的企業。

  調研發現,一些聚酯企業因效益不佳,同時也為了在PTA合約談判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已經降低了開工負荷或者公布檢修計劃。

  PTA生產企業中,也有龍頭企業採取延遲發貨等手段試圖在與客戶的周旋中奪回主動權,同時採取壓低價格等手段來應對競爭。而在織造行業,市場的殘酷也在上演著。織造名鎮江蘇盛澤的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作坊式的生產企業可能熬不過今年冬天。

  有競爭自然就有淘汰,有業內人士認為,行情低谷可以淘汰落後產能和經營不善的企業。在加劇競爭的同時,有利於企業追求技術進步。

  行業轉型各有千秋

  不論是棉企還是化纖企業在面臨困境的同時也意味著機遇的到來。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研究員張燕生在中紡圓桌論壇上分析,2014年紡織經濟內在規律和結構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整個行業正處於新舊增長模式轉換的關鍵時期。

  張燕生認為,過去低成本驅動、簡單模仿、大規模生產、高碳的模式結束了,紡織業需要轉向高成本、高增值、創新驅動、高品質、小批量、定製、電商以及利用無線網際網路的機遇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的增長模式。

  據華潤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外銷部經理劉洪國介紹,由於國內棉價高於國外棉價,國內棉企生產的中低檔棉布面對國外棉布時沒有價格優勢,因此,訂單往往被東南亞地區的國家搶走。公司目前推出的產品走高端路線,生產的棉布是高密度高質量產品,這種產品的市場前景較好。

  除了棉企在尋求轉型之路外,面臨產能過剩的化纖企業也在悄然轉變。

  據宇博智業了解,2014年的化纖業研究主題主要是再生纖維、生物基纖維和特種功能性纖維。很多化纖企業為了尋求出路走上了不同的研究道路,這直接導致同質化化纖產品逐漸分流為有著不同功能的差異化產品。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信息中心主任李東寧向記者介紹,此次化纖場館展覽中,人流最多的展台就是展覽仿棉纖維(逸棉)、再生纖維、生物基纖維和特種功能性纖維等企業。

  仿棉纖維顧名思義就是仿造棉花的纖維。中國石化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銷售服務部經理阮雲峰認為,逸棉產品未來將會部分替代棉花產品。

  據中國石化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盧立勇向記者介紹,逸棉是由多家企業組成的聯盟開發的產品。「逸棉有些方面超過了棉花,有些方面超過了聚酯纖維,這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據宇博智業市場人員了解,逸棉雖然在吸濕方面不如棉花產品,但其在價格上卻有很大的優勢。「逸棉的價格要比國外的進口棉便宜6000元/噸,現在的進口棉約為19000元/噸,逸棉則為13000元/噸。」阮雲峰說。

  事實上,在國內棉價喪失價格優勢後,化纖的低成本優勢就顯現出來。除了走高附加值概念的逸棉之外,再生纖維也是一個低成本大戶。

  據龍福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銷售人員向記者介紹,公司的原材料是從世界各地收購來的廢舊聚酯瓶,成本非常低廉。「這段時間到公司來諮詢的人很多,由於原材料收購成本低,我們的產品價格低於同類產品,有價格優勢。」

  除了研發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化纖產品之外,生物基纖維也成為重點關注對象之一。據了解,我國化纖原料超過90%來自於石油,為改變這種現狀,中國化纖協會早在2010年就提出中國生物基纖維及生化原料的概念。

  「當前,擺脫對石化資源的依賴,優先發展低碳、低耗、低污染的生化原料、生物基纖維及其紡織品成為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選擇。」中國家用紡織品協會會長楊兆華表示。

  生物基纖維使用的原料是可再生植物,採用生物發酵的方法替代傳統的石化加工過程,是高性能與環保科技的一種結合。據凱賽生物產業公司銷售人員介紹,生物基纖維主要原料來源於植物,像玉米等都可以成為生產生物基纖維的原材料。

  有業內人士指出,生物基纖維的發展將給紡織面料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

  盛虹集團同樣相中了生物基纖維,據公司內部人士透露,從目前的市場來看,差異化產品和新興產品更受客戶青睞。「公司從去年就打出創新理念,80%以上的產品是差異化產品。」

  對於經常與國外客戶打交道的盛虹集團來說,環保也是其考慮的因素之一。「可回收綠色纖維材料未來的前景較好。」上述公司人士表示,公司會尋找相關企業生產綠色環保產品。同時,也希望能獲得政府部門的支持。

  以上是對2014年我國化纖行業分析概況。

更多化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化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