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二季度,蘋果僅次於三星,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占有率12%;而蘋果的毛利率一直維持在36%以上,近期達到了39.4%,遠遠拋離三星和其他的消費電子企業。下面,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調查員為你分析蘋果公司的競爭優勢:
蘋果公司競爭優勢一:供應鏈優勢
蘋果利用供應鏈的大規模掌控優勢獲得了顯著的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形成寬廣的護城河,用供應鏈封死對手的策略比較成功。蘋果實際上只做產品設計、後台運營及部分分銷。在更長的產業鏈條上,分布著材料採購、技術採購、代工、應用開發、運營商分銷等多種產業的千萬家企業,未來科技行業的競爭就是供應鏈的競爭。
蘋果最大的投資在產業鏈上,對供應鏈的掌控能力越來越強大,最好的公司都在為蘋果服務。富士康除了員工,都是蘋果出錢買的,蘋果能夠從大規模生產獲得更低的價格和技術優先使用優勢,獨享最新技術約1-2年,因為每一項投資都具有保護性。蘋果永遠會在自己的角度上獨享最新技術和最好的用戶體驗,這使蘋果的產品形成了足夠的差異化優勢。
蘋果特殊的產業鏈管理讓蘋果自身獲得產業優勢同時,其供應商也能夠藉助蘋果的高成長和資質認可度,實現技術提升和規模擴大,因此供應商都在努力進入蘋果產業鏈成為蘋果的供應商。
蘋果公司競爭優勢二:技術優勢
蘋果是擁有硬體、軟體和作業系統全部產品體系的公司,能夠憑藉強大的硬體、軟體和工業設計能力為用戶創造獨一無二的體驗是蘋果的魅力所在。在2007年推出iPhone,使其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的一個分界線。當時iPhone刺激使用者使用了比其他手機終端高出50倍的流量,移動網際網路終於找到了一個能落地的合適載體。
賈伯斯設計的廣告詞「重新發明了手機」揭示了護城河本質,蘋果的利潤根本在於對手機、平板電腦以及下一個終端的創新。持續產生顛覆性創新的能力是蘋果以往的成功模式,不斷地在產品、交互上做到顛覆性創新,以此引領市場,等市場跟隨後,再推出新的顛覆性產品。這是蘋果從中獲取高額利潤的奧秘。
蘋果公司競爭優勢三:生態鏈系統優勢
企業競爭力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企業打造的生態系統,態系統競爭已成為產業競爭的焦點。如果這個生態系統已經形成了良性循環,就能帶來強大的網絡效應。龐大的生態系統能夠提供完整的用戶體驗,提高用戶的轉換成本,增強用戶粘性。生態系統以硬體、作業系統、應用軟體和應用服務等產業鏈上下游共同構成。對比幾大IT巨頭的生態系統:
1)三星是缺少軟體平台的「勞模」。只有硬體生態系統,雖然終端產銷量很高,但始終沒有掌握任何一個像樣的軟體系統平台。沒有自己的軟體系統平台,做出來的硬體產品就沒有差異化。
2)亞馬遜同樣缺少軟體平台。亞馬遜不但出售設備,還有雲服務的平台和理念,能把一些特色都整合到用戶的亞馬遜帳戶名下。但其整合範圍只有圖書、電影、電視節目等媒體消費類和自銷的網購商品,而且亞馬遜的終端沒有布局PC,只有Pad和手機,同樣是依賴andorid作業系統。
3)谷歌平台布局齊全,平台、設備、服務都有,但硬體也不足。 andorid是谷歌打造的一個開放的移動生態系統,由於谷歌不生產終端,也沒辦法控制硬體廠商,它只能保護自己能通過該系統提供移動網際網路服務在平台的運行,其他的事情包括用戶利益都交給授權硬、軟體廠商,導致了現在android管理混亂,安全性和穩定性都較差。
iOS是蘋果自己打造的一個封閉生的態系統,在這個軟硬體一體化整合的封閉系統生態系統中,蘋果可以依靠對硬體和軟體的控制維護用戶的利益。所以IOS更安全、穩定、可信賴、高質量。小米在andorid的基礎上做了一個自己的作業系統,就是為了解決android的問題,希望最後能形成類似iOS網絡效應,從而獲取自己的用戶,產生競爭優勢。從生態系統上看,蘋果在iOS和android系統生態的競爭中利用自有設備生態擁有了先天的競爭優勢。
4) 微軟缺少自有設備,問題同谷歌,設備不是自己生產的,不受自己控制。當年蘋果在與IBM和微軟競爭的時候犯了致命的錯誤,即對為蘋果硬體開發應用軟體的廠商徵收了高額的許可費,因此導致蘋果硬體上的應用軟體稀少。如今蘋果已經汲取了這個教訓,iOS上軟體應用開發的許可基本上是免費的,得到了應用商店中超過百萬的海量應用;Mac作業系統也是免費自帶的的;隨著蘋果硬體設備的普及,開始免費提供一些通用的應用軟體,比如2013年的iWork免費後顛覆了辦公軟體收費的商業模式,事實上,蘋果通過軟硬體一體化正在逐漸侵蝕了微軟的生態系統。科技界原來的規律是,做設備的利潤非常微薄,而軟體廠商則賺得盤滿缽滿。蘋果似乎有意改變這個遊戲規則,它的毛利率接近40%,這個是通過將創新和創意賦予進自己的科技產品中所帶來的。蘋果不是只靠軟體盈利,利用軟體免費的模式來促進設備的銷售和普及,能夠增加應收同時強化生態鏈,還能擴大了用戶數,增強了網絡效應。當前還沒有人能夠挑戰微軟作業系統的霸主地位,但是隨著Mac設備的普及,蘋果對微軟將構成強大的威脅。
5) 蘋果生態鏈齊全,享受自有設備的紅利。蘋果以自有設備為核心的方式讓蘋果有硬體的控制優勢, 結合自有軟體平台發展自己的生態鏈,擁有了對手無法複製和滲透的強大競爭優勢。這就是自有設備生態的紅利,它是蘋果可以顛覆「唯市場份額論」商業邏輯的秘訣,從目前看來該優勢將持續下去。
蘋果、谷歌和微軟都為用戶提供三大類產品:設備、服務和平台。但三大巨頭的起點各不相同。蘋果從設備起家,微軟首先開發的是平台,谷歌的第一切入點是服務。相比google和微軟,蘋果生態圈有「排他性」,其iOS系統只為iPhone、iPad和Mac服務,不會出現在三星或者諾基亞的手機上。如果用戶不喜歡iOS系統,那就別指望用上蘋果的所有設備了。
蘋果憑藉自有的軟體和硬體生態,能夠在設備上實現一切自己希望的效果。比如蘋果想用64位的ARM處理器,ARM公司又不願意開發這種產品,蘋果就完全可以拋開廠商自己組織研發生產。 三星、谷歌和亞馬遜一季報已經呈現增長乏力,蘋果依靠其先發和強大的生態鏈系統,貢獻著超市場預期業績,股價連續走高,市場預期不斷提升。
蘋果公司競爭優勢四:網絡效應
蘋果的生態鏈利用先發優勢得到了很強的網絡效應,構築了很寬的護城河。網絡效應是指隨著用戶人數的增加,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也在提高,是公司護城河的重要來源,例如微軟的windows和office憑藉先發優勢具有了很強的網絡效應,用戶習慣難以改變等因素,使其他廠商難以進入和替代。在推出iphone前,蘋果就有數億iTunes平台用戶,以及利用iPod和iTunes打通的音樂產業鏈經驗。隨後App Store應用商店的建立和iPad平板電腦的加入,逐步搭建起蘋果的生態鏈,使得整個蘋果模式日趨圓滿。
在蘋果的生態鏈中,用戶和應用程式平台相互促進,用戶越多,網絡效應就越大,就會吸引更多優質的應用開發者開發出更多、更好的應用,同時反過來,應用越豐富、質量越高,就會吸引更多的用戶。這個經濟模式和模式的邊際傳統經濟不同,它的邊際效應是遞增的。
蘋果擁有的用戶無論從用戶的使用習慣、對產品的忠誠度和購買力等方面都有非常強的網絡效應。由於蘋果的用戶質量更優、生態系統更簡潔、產品終端少而精,應用開發者在iOS生態中更容易賺錢,這些也會帶來更強的網絡效應。2013年蘋果iOS帳戶已經超過6億,其中大部分都綁定了信用卡,他們都屬於高端用戶。對比之下,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目前所擁有的帳戶數不過才2.24億個;全球知名支付公司Paypal用戶數才到1億;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廠商三星一年賣這麼多手機,基本都不知道用戶是誰。沒有用戶數據,就很難有粉絲體系,沒有粉絲就沒有未來。如果蘋果能在現有產品類中不斷推出成功的產品滲透到更多的用戶,形成更大規模的網絡效應,就相當於不斷地拓寬自己的護城河。同時,如果能夠不斷擴大產品品類,讓老用戶使用更多蘋果產品,還能將現有的護城河挖得更深。
蘋果公司競爭優勢五:轉換成本
蘋果的優秀產品和服務體驗使用戶客戶進入蘋果生態圈後轉換的成本很高,形成了一個較高的壁壘。在2014年的WWDC上蘋果宣布要使 iOS 與 Mac OS X 設備間的體驗轉移更無縫,發布會上的舉例:iCloud 照片庫、AirDrop(現支持 OS X 和 iOS 間傳輸文件)、所有蘋果設備都能收發電話與信息(包括非蘋果用戶的)。跨系統平台融合提出的使用戶在蘋果生態圈中體驗更好,它有利於應用生態鏈的更加穩固。即將推出的iWatch等可穿戴設備需和iPhone、iPad融合,用戶要享受iWatch的優秀體驗就要加入蘋果的生態圈,從而購置iphone或者iPad。反過來如果客戶更換自己擁有的蘋果設備到其他廠家的設備時候,就要考慮即將失去的蘋果生態圈中的優秀的設備應用體驗和應用服務體驗,而換來的可能是一般產品體驗。
蘋果公司競爭優勢六:品牌優勢
對比兩大陣營的客戶留存率和流失率,蘋果的用戶流失更少,增加更多,最終用戶增長速度和規可能會高於安卓。無論從品牌滿意度,還是用戶留存率都體現了蘋果的品牌價值。調查顯示,iOS陣營iPhone 的用戶忠誠度很高,所以老用戶留存率和新用戶轉化率都會較一般品牌高。91%的iPhone 使用者都會繼續選擇蘋果作為他們下一個移動終端,僅6%想要換成Android,而第二名HTC只有39%的用戶留存度,遠落在蘋果後面。從android陣營來看,75%的用戶仍會選擇安卓陣營,而24%的用戶則考慮換其他系統,其中18%想要換成iPhone。
iphone手機在二手市場上更加保值。從華強北手機維修店了解到,蘋果手機比較保值,目前iphone4s還能賣到2000元,但是三星的S3智能賣到1000元以下。在2年前這兩款機型售價都在5000左右。
蘋果公司競爭優勢七:銷售策略
蘋果專注於以創新的產品和良好用戶體驗來贏得市場和用戶。產品整體來說偏重於個人消費市場,中國市場的出貨大多為公開渠道,如iphone主要是通過運營商銷售,直接由消費者買單,因此受政府採購影響不大,比如近期中國政府將ipad和Macbook系列產品剔除出中央政府採購目錄的事件對蘋果影響較有限。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3-2018年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調研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蘋果以其特有的優勢,長期在中國手機市場上馳騁,每次新品發布,都廣受消費者關注。
更多蘋果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蘋果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