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地區相關行業分析報告 >> 2015年智能製造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

2015年智能製造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

2015-09-28 14:28:09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新科技革命為我國發展智能製造及相關產業帶來重大機遇,我們應把握「機會窗口期」,積極總結和借鑑國外先進經驗,以智能製造為突破口,推動我國產業技術升級,實現製造業競爭優勢由傳統要素優勢向技術優勢的轉型。

  當前,已開發國家紛紛出台以先進位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國家戰略:美國大力推動以「工業網際網路」和「新一代機器人」為特徵的智能製造戰略布局;德國「工業4.0」計劃的提出旨在通過智能製造提振製造業競爭力;歐盟在「2020增長戰略」中提出重點發展以智能製造技術為核心的先進位造;日本、韓國等製造強國也提出相應的發展智能製造的戰略措施,可見,智能製造已經成為已開發國家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成為各國發展先進位造業的制高點。我國在2015年推出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中也強調了智能製造的重要性。發展智能製造不僅是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也是重塑製造業競爭優勢的新引擎,是製造業的未來方向。

2015年智能製造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

  一、智能製造國際發展的現狀

  智能製造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配合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藝,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製造活動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位造過程、系統與模式的總稱。

  20世紀80年代末,信息技術尚未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巨大影響之時,智能製造的概念就已經在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被提出。進入新世紀之後,實現智能製造的技術和成本條件成熟,並且,隨著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勞動成本上升等製造業制約因素的增強,智能製造市場近年來在全球出現了爆發增長並呈現新的特徵。

  主要已開發國家智能製造發展概況

  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為了刺激本國經濟增長,重新塑造在實體經濟領域的競爭力,許多已開發國家都實施了一系列國家戰略,例如美國的「先進位造業夥伴計劃」、德國的「工業4.0」計劃、日本的「再興戰略」、韓國的「新增長動力戰略」、法國的「新工業法國」等。更多智能製造行業相關資訊,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智能製造裝備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

  美國:以智能製造彌補勞動力成本劣勢。美國為重振本國製造業,密集出台了多項政策文件,對未來的製造業發展進行了重新規劃,體現了美國搶占新一輪技術革命領導權,通過發展智能製造重塑國家競爭優勢的戰略意圖。

  德國:工業4.0構建智能生產系統。2010年,德國發布《高技術戰略2020》,著眼於未來科技和全球競爭,並將工業4.0戰略作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2013年,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聯手正式發布了《保障德國製造業的未來:關於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並得到了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響應和推動,從而上升為國家級戰略。

  在工業4.0階段,新型的智能工廠基於信息物理系統並藉助社交網絡,可實現自然的人機互動,這將重塑傳統製造工廠模式下人與生產設備之間操控與被動反應的機械關係。為達此目的,需要在製造裝備、原材料、零部件及生產設施上廣泛植入智能終端,藉助物聯網不僅可實現終端之間的實時互動,自動信息交換,自動觸發行動,而且可實施獨立控制,對生產進行個性化管理。人還可以通過遠程控制系統,對生產系統加以調控,可使從業人員的工作與家庭生活之間的關係更為協調。

  構建嵌入式製造「智能生產」系統。在構建工業生產的各種要素中,除了傳統的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等要素之外,數據將成為一種重要的甚至是影響全局的生產要素。依託於信息物理系統,智能工廠生產出可實時生成數據的「智能產品」,形成大數據系統。大數據經過實時分析與歸總後,形成「智能數據」,經過可視化和互動式加工,向智能工廠反饋產品和工藝流程的實時優化方案,從而形成「智能工廠—智能產品—智能數據」閉環,驅動生產系統走向智能化。而這一切的實現,依賴於雲技術等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應用。智能工廠和智能產品構成嵌入式製造系統,該系統的特點是:企業間的業務流程構成橫向價值鏈,企業內部的運營流程構成縱向價值網絡,終端到終端技術實現橫向和縱向的整合。在智能工廠的基礎上,通過物聯網和服務聯網,將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建築、智能產品和智能電網等相互連接,以新型工業化實現經濟社會系統的全面智能化。

  英國:重構製造業價值鏈。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中,曾一度推行去工業化戰略的英國實體經濟遭受沉重打擊,迫使英國政府重新摸索重振製造業的方法。為增強英國製造業對全球的吸引力,英國政府積極推進位造基地建設,面向境外企業進行招商。2011年12月,英國政府提出「先進位造業產業鏈倡議」,支持範圍不僅包括汽車、飛機等傳統產業,還包括在全球領先的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術等領域,政府計劃投資1.25億英鎊,打造先進位造業產業鏈,從而帶動製造業競爭力的恢復。

  日本:鞏固「機器人」大國地位。早在1990年6月,日本通產省就提出了智能製造研究的十年計劃,並聯合歐洲共同體委員會、美國商務部協商共同成立IMS(智能製造系統)國際委員會。在隨後的10年,日本共投資1500億日元進行智能製造系統的研究和實驗。1992年,日、美、歐三方共同提出研發能使人和智能設備不受生產操作和國界限制的合作系統,並於1994年啟動了先進位造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其中包括全球製造、製造知識體系、分布智能系統控制等。日本機器人在製造業工廠迅速普及,八大汽車製造商都廣泛採取智能製造技術,注重自動化、信息化與傳統製造業的融合發展,通過計算機軟硬體技術將自動化製造系統有機集成起來。

  二、我國推動智能製造的主要瓶頸

  我國工業化起步晚,技術積累相對落後,先進技術的產業化能力也與已開發國家存在顯著差距,致使國產智能製造產品和系統的發展同時面臨技術和市場的瓶頸。

  關鍵零部件受制於人,導致國產智能製造裝備價格倒掛,缺乏競爭力。以智能製造最核心的裝備——工業機器人為例,目前我國精密減速機、控制器、伺服系統以及高性能驅動器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賴進口,而這些零部件占到整體生產成本70%以上。其中,精密減速器75%的份額被日本壟斷,國內高價購買占到生產成本的45%,而在日本僅為25%,我國採購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就已經高於國外同款機器人的整體售價,在高端機器人市場上根本無法與國外品牌競爭。絕大多數國內機械零部件企業都只能生產低端產品,不能夠滿足高端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要求,而這些產業的升級遠比組裝裝配環節的製造業要困難得多,需要的時間也更漫長。短期內,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產業的發展仍然需要採購國外零部件,但必須降低進口部件採購成本,實現採購渠道的穩定和多元化。

  軟體系統發展滯後。長期以來,我國重硬體製造、輕軟體開發的思維十分普遍,智能製造裝備生產企業的軟體技術積累嚴重不足。智能製造基礎軟體系統的開發仍十分匱乏,國產數控工具機、機器人等高端產品還大量使用國外軟體系統,在跨國公司布局智能製造裝備模塊化生產和作業系統研發時,我國的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將面臨基礎作業系統缺失的風險。

  跨國公司壟斷勢力擠壓國內企業發展空間。當前,全球智能製造產業的壟斷勢力已基本形成,雖然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製造裝備的需求市場,但70%以上的市場份額被幾家國際巨頭所占據,高端市場的90%依賴進口,國內還沒有一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能製造企業。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市場的增長提速,跨國公司加快了在國內的戰略布局,以合資或獨資形式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建設工廠,雖然對帶動我國智能製造產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同時也進一步擠壓國內自主品牌企業的市場空間。

  三、我國智能製造的發展之路

  新科技革命為我國發展智能製造及相關產業帶來重大機遇,我們應把握「機會窗口期」,積極總結和借鑑國外先進經驗,以智能製造為突破口,推動我國產業技術升級,實現製造業競爭優勢由傳統要素優勢向技術優勢的轉型。

  將基礎系統軟體的開發和標準的制定納入到頂層設計中。未來智能製造的發展將圍繞軟體系統展開,作為國產軟體推進智能製造的重要支撐,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也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幫助企業由傳統製造向服務化轉型,為用戶提供一整套的系統解決方案。

  我國之所以要從國外進口高端裝備和成套生產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主工藝資料庫和專家系統,這是我國發展智能製造產業的短板。因此,必須重視基礎軟體系統和標準的制定工作,形成自主的智能製造產業制高點,避免在硬體製造中再次受制於國外作業系統。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國產機器人自主品牌。我國的機器人產業起步較晚,由於發展階段、條件和目標不同,機器人產業很難也不能再走傳統「市場換技術」的老路。將來應大力推動核心關鍵技術的攻關項目,加強對技術研發成果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同時,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機器人骨幹企業,發展一批創新力強的中小型企業,提升國產自主品牌的國際競爭力。

  大力培養技能工人,注重利用全球人才資源。從美國的《重振美國製造業框架》到《先進位造業夥伴計劃》,再到《先進位造業國家戰略計劃》,都把提高勞動者素質作為重要的政策內容,通過對工人進行培訓提高其勞動技能,以適應先進技術發展的需要。我國也要大力發展滿足智能製造要求的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以不斷適應製造業變革所需要的技能要求,同時還要吸引全球製造業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利用全球人才資源發展中國智能製造。

  完善落實相關配套政策,大力鼓勵技術創新。美日歐等已開發國家的先進位造業都獲得了政府的大力扶持,財政資金也大量向研發創新傾斜。例如,日本在2006~2010年間為了攻克關鍵的服務機器人技術每年投入1000萬美元,美國聯邦政府當前對每個製造業創新研究資助7000萬美元至1.2億美元。為扶持智能製造產業的發展,我國也應從多個方面完善落實相關配套政策:加大財政和稅收方面的扶持力度,建立智能機器人研發風險準備金,激發製造業企業創新活力;加大對國產智能製造裝備的政府採購,給予這個幼稚產業一定的保護期;在部分地區、部分行業開展智能製造試點示範,探索新模式、新方法,並逐步推廣普及。

更多智能製造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智能製造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