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石斛作為「中華九大仙草」之首,是兼具藥用、食用與保健價值的珍稀中藥材。近年來,在大健康產業蓬勃發展與政策扶持的雙重推動下,霍山石斛產業已形成從種源保護到康養旅遊的全鏈條布局。2025年,霍山石斛產業在標準化種植、科技創新與品牌建設等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但同時也面臨技術瓶頸與產業鏈協同不足等挑戰。以下從產業現狀、發展機遇、現存問題與優化路徑等維度展開分析。
《2025-2030年中國石斛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霍山石斛主產於安徽霍山縣,其人工種植技術歷經數十年探索,於2009年實現規模化繁育突破,逐步形成仿野生林下種植與大棚種植結合的模式。截至2025年,原產地已建成約1313.33公頃種植基地,年產出鮮條1000噸,全產業鏈產值達55億元。產業培育市場主體超2700家,其中縣級以上龍頭企業69家(含國家級1家、省級11 家),開發保健食品、日化產品等40餘款深加工品類。
在產業發展進程中,霍山石斛先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十大皖藥」 之首等認證,並於2020年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3年發布首個國家標準《霍山石斛人工栽培技術規程》,為產業規範化發展奠定基礎。同時,產業帶動就業成效顯著,全市超2.2萬人從事相關生產加工,年人均增收3.2萬元,電商渠道年銷售額達2.5億元,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之一。
國家與地方政府對中醫藥產業的高度重視,為霍山石斛發展提供了政策沃土。《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 年)》《「十四五」 中醫藥發展規劃》等政策持續推動中醫藥與康養融合,安徽省 「十四五」 中醫藥規劃明確支持 「西山藥庫」 建設,六安市通過綠色振興戰略將霍山石斛列為特色產業,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傾斜。
霍山縣獨特的地理環境進一步強化了產業優勢。地處大別山區的亞熱帶溫濕氣候,為霍山石斛提供了理想生長條件,境內 「西山藥庫」 匯聚1793種藥用植物,其中霍山石斛憑藉道地性成為核心資源。隨著慢性疾病防治需求增長與人口老齡化加劇,霍山石斛在保健養生領域的市場潛力被持續激活,其 「治未病」 功能與藥食兩用屬性契合現代健康理念,為產業跨界融合(如康養旅遊、功能食品)開闢了新空間。
儘管產業基礎紮實,霍山石斛仍面臨多重瓶頸。一是標準化程度不足,種源純度缺乏有效管控,藥食標準尚未明確,種植環節存在管理粗放、質量不穩定等問題,部分基地仍面臨品種退化與農藥污染風險。二是科技創新滯後,除少數龍頭企業外,多數主體研發投入不足,藥理研究深度有限,高附加值產品(如功能性藥品、活性成分提取物)開發緩慢,產業鏈仍以初級產品為主。三是品牌價值與市場影響力不匹配。市場上存在非道地石斛冒充現象,地理標誌使用不規範,品牌文化內涵挖掘不足,導致消費者對其 「中華仙草」 的核心價值認知局限於區域層面。四是產業鏈協同效率低,一產種植規模擴大但二產深加工占比不足,三產文旅、康養服務體系尚未健全,各環節銜接鬆散,難以形成資源共享的產業生態。
針對現存問題,需從多維度突破:
加快制定藥食分類標準,建立差異化種植管理體系,推廣新品種選育、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依託信息化手段構建全流程溯源系統,確保產品 「來源可查、質量可控」。通過龍頭企業牽頭開展技術培訓,提升農戶標準化種植水平,實現提質增效。
政府需出台激勵政策,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創新平台,聚焦霍山石斛多糖、生物鹼等功效成分研究,加快保健食品、日化品等精深加工產品研發。同時,推動 「華知大模型」 等數位化技術在種植、加工中的應用,提升產業智能化水平。
以產業鏈整合為核心,推動種植、加工、營銷、康養環節深度融合。在種植端,依託科技提升 「類野生」 品質;加工端,鼓勵企業引進高端技術提煉有效成分;銷售端,拓展電商與現代物流渠道,同時開發中醫藥文化體驗、康養旅遊等三產形態,形成 「農業 + 文旅 + 健康」 的複合模式。
加強地理標誌保護與市場監管,打擊假冒偽劣,統一品牌形象與傳播口徑。通過舉辦行業展會、學術論壇等活動,深化 「中華仙草」「十大皖藥」 等品牌認知,結合新媒體營銷突出產品差異化優勢,推動霍山石斛從區域名片向全國性品牌躍升。
2025年的霍山石斛產業正處於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關鍵轉型期。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通過標準化體系構建、科技創新突破、全產業鏈協同與品牌價值重塑,霍山石斛有望進一步釋放「仙草」經濟潛力,成為中醫藥產業現代化的標杆樣本,為鄉村振興與健康中國戰略實施提供有力支撐。未來,隨著藥食同源價值的深入挖掘與「四生農業」模式的探索實踐,霍山石斛產業或將開闢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更多石斛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石斛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