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石斛產業憑藉其藥用價值與生態優勢,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作為傳統名貴中藥材,石斛在健康養生、醫藥製造等領域需求持續增長,2025年市場規模預計突破百億元大關。各地依託資源稟賦探索產業化路徑,通過林下種植、深加工拓展、三產融合等模式,不僅激活了鄉村經濟活力,更展現出石斛行業投資在綠色經濟與鄉村振興中的獨特價值。
在適宜種植區域,石斛產業正成為農戶增收的核心動力。以西南某山區為例,當地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林下石斛種植,通過 「黨支部 + 合作社 + 農戶」 模式,將石斛幼苗纏裹於樹上栽培。這種生態種植方式既依託林區濕潤氣候保障石斛品質,又避免與糧食作物爭地,實現 「一棵樹生財」。《2025-2030年中國石斛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數據顯示,當地石斛平均畝產達500-750千克,每畝收入2 萬- 3萬元,參與種植農戶年收入從人均8000元提升至3.5萬元,全村產業收入突破1億元。目前,該區域種植面積從最初的 2000 畝擴展至 8000 畝,帶動超 2000 人就業,形成 「種植 - 採摘 - 初加工」 一體化的初級產業鏈。
為突破初級產品局限,多地聚焦石斛深加工與產品創新。通過引入現代加工技術,石斛衍生出酒、飲料、保健品等多元品類。例如,某示範基地流轉 100 余畝土地建設深加工中心,研發出石斛酒、石斛口服液等產品,同時與農戶簽訂收購協議,以兜底保護價收購鮮條,帶動周邊 1 萬餘畝種植規模。在產品形態上,除傳統鮮條、楓斗外,石斛顆粒、夜光丸等中成藥以及膠囊、含片等保健品持續豐富市場供給。其中,鐵皮石斛干品通過傳統工藝加工為螺旋狀楓斗,保留完整藥效,成為養生市場熱門單品,而中成藥憑藉益氣活血、滋陰明目的功效,在醫藥領域占據穩定份額。
產業發展離不開機制創新與政策扶持。多地以黨建為引領,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探索 「走出去 + 引進來」 的發展路徑。基層幹部帶隊赴貴州、浙江等地考察學習種植技術與產銷模式,與外部企業洽談合作,打通鮮條供貨與成品銷售渠道。同時,依託林長制推動林下經濟規範化,在20萬畝山林地建立生態種植基地,利用空氣濕度大、植被茂密的自然條件,打造高品質石斛產區。這種 「黨建 + 產業 + 生態」 的模式,不僅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更通過技術培訓、兜底收購等機制,確保農戶深度參與產業紅利,形成 「種植有技術、銷售有渠道、投資收益有保障」 的可持續發展閉環。
2025年,石斛產業在鄉村振興與健康中國戰略的雙重驅動下,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能。從林下生態種植的 「綠色經濟」 到深加工領域的 「價值躍升」,從農戶分散經營到 「黨組織 + 全產業鏈」 的模式創新,石斛行業投資正成為激活鄉村資源、帶動群眾增收的黃金產業。隨著消費升級與技術疊代,這一兼具藥用價值與生態效益的特色產業,有望在未來形成集種植、加工、文旅於一體的千億級產業集群,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更多可複製的發展範本。
更多石斛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石斛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