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截至2025年5月底,我國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回升至31.35萬億元,創近四年新高。這一里程碑式增長既反映居民資產配置轉向的深層邏輯,也彰顯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升的方向性變化。在低利率周期與淨值化轉型雙重背景下,銀行理財行業正以更主動的姿態參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銀行理財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當前銀行理財資產配置仍以債券、現金及存款為主,占比超八成。但面對我國新舊動能轉換加速的現實,亟需構建與實體經濟融資結構相匹配的投資體系。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理財資金支持實體經濟規模達20萬億元,其中對半導體、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的資金滲透率仍較低。通過"股債聯動""投貸聯動"等創新模式,部分機構已實現對未上市企業的全周期服務,例如運用可轉債+認股權證組合為科技企業輸血,既控制風險又增強收益彈性。
面對存款利率持續走低至"1時代"的市場環境,居民亟需兼具安全性與收益性的替代產品。2025年前五月數據顯示,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較存款高出約80個基點,但固收類資產占比過高導致收益彈性不足。機構可通過提升權益投資比例(當前僅2.6%)、開發"固收+期權"等結構化產品來增強競爭力。某頭部機構通過配置15%-20%的量化對沖策略,成功將波動率控制在3%以內同時實現年化4.5%的超額收益。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銀行理財持有權益類資產規模突破8000億元。儘管絕對量可觀,但占比仍低於已開發國家同類機構10-15個百分點。在政策鼓勵長期資金入市的背景下,需建立"戰略配售+定增跟投"等長期價值投資機制。某股份制銀行通過設立科創主題理財子公司,在嚴控回撤前提下將權益倉位分階段提升至8%,既符合投資者風險偏好又促進市場定價合理性。
當前銀行理財行業的結構性變革正進入深水區,既要防範非標資產信用風險、穩定投資者預期管理,又要平衡收益彈性與波動控制。隨著產品體系持續創新和投研能力疊代升級,預計到2025年底理財規模有望突破35萬億元,在服務實體經濟、優化居民財富結構、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三重維度構建良性循環生態體系。這一過程不僅是金融機構的轉型突圍戰,更是中國式現代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實踐場域。
更多銀行理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銀行理財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