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6月4日
近年來,醫美行業兩大核心成分——玻尿酸與重組膠原蛋白的競爭持續升溫。隨著兩家頭部企業的公開交鋒,這場技術路線之爭逐漸演變為市場份額保衛戰。從產品檢測爭議到資本市場的輿論博弈,企業間的競爭不僅關乎技術研發實力,更折射出醫美材料疊代對市場格局的深遠影響。
在端午假期前夕,某生物製品上市公司通過官方平台支持旗下功能性護膚品品牌創始人發聲,指控某重組膠原蛋白頭部企業存在產品成分不實問題。該聲明稱"有公司利用網絡水軍運營手段進行商業詆毀",並強調將公開檢測數據以正視聽。3小時後,另一家企業迅速回應,發布相關檢測機構的正式文件澄清爭議,並指責對手"顛倒黑白、惡意競爭"。
這場風波源於此前某美妝博主對重組膠原蛋白產品的成分質疑。儘管涉事企業未被直接點名,但雙方在聲明中均指向對方核心產品技術路線。值得關注的是,兩家公司2024年財報顯示其功能性護膚品業務形成鮮明對比:一方該板塊營收同比下滑31.62%,另一方則實現53%的GMV增長。
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醫美注射材料市場份額中,玻尿酸占比已從2021年的42%降至36%。某頭部企業財報顯示,其功能性護膚品業務收入連續兩年下滑,而重組膠原蛋白賽道領軍品牌同期銷售收入增長達63%,線上GMV突破47.5億元。
醫美機構的採購策略折射出市場風向轉變:在成都某機構"6·18"促銷中,玻尿酸產品被置於價格帶最末端(單支千元級),重組膠原蛋白介於中間價位(三千餘元/支),而再生材料占據高端市場(近萬元/支)。從業者透露:"國產玻尿酸僅保留頸紋適應症等細分領域優勢,多數機構主推進口品牌或新型再生材料。"
當前醫美注射材料已形成七大合規品類競爭格局。除傳統三大成分外,聚乳酸微球、羥基磷灰石等創新材料相繼獲批。某行業平台數據顯示,在玻尿酸領域,國產產品占據80%的中低端市場份額(2000-4000元/支),但高端市場仍由進口品牌主導。
技術專家指出:"玻尿酸憑藉即時效果和性價比優勢仍有生存空間,但需通過長效化、多功能化創新突圍。"最新獲批的羥基磷灰石產品已開始侵蝕中端市場,而PDRN溶液等在研材料正排隊衝擊註冊證。這種技術疊代加速了行業洗牌,2024年玻尿酸市場份額較三年前下降6個百分點。
這場爭議本質是技術代際交替期的必然衝突。玻尿酸作為傳統優勢賽道面臨新材料擠壓,而重組膠原蛋白企業通過醫美護膚雙輪驅動快速崛起。數據顯示,某頭部玻尿酸企業2024年功能性護膚品業務營收占比達47.9%,卻仍難掩核心產品增速放緩壓力。
行業觀察者認為:"技術路線之爭最終回歸市場驗證。"當重組膠原蛋白產品在線上實現53%的GMV增長時,其成分真實性和臨床效果正面臨更嚴格審視。而玻尿酸企業通過公開檢測數據、推動技術創新,試圖重新奪回技術話語權。
總結
醫美行業正經歷從單一成分競爭到多元材料並存的技術革命。玻尿酸與重組膠原蛋白的市場份額博弈,本質是傳統優勢賽道與新興技術路線的碰撞。隨著羥基磷灰石等新材料加速入場,未來3年醫美注射市場格局或將迎來結構性調整。企業間的技術爭議和數據公開,既是市場競爭手段,也是推動行業規範發展的催化劑。在產品性能、臨床驗證和消費者認知三重考驗下,唯有持續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更多醫美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美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