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6月6日)
在青浦西岑科創小鎮與練秋湖畔交匯處,一座以"化濁為清"為核心使命的地埋式污水處理廠正悄然重塑城市水環境。這座總投資7.19億元、占地44.85畝的現代化設施,在地下15米空間內完成每天2.5萬噸污水的高標準淨化,其出水水質達到准地表III類標準,成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中的智慧水務標杆。通過AI技術與低碳設計的深度融合,這裡不僅破解了傳統污水處理廠的"鄰避困局",更以花園式廠區和數位化運營模式,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走進這座全地埋式處理廠的中控室,仿佛置身未來科技中心。改良Bardenpho與AAO雙模工藝系統通過200餘個在線傳感器實時捕捉水質波動,在線數據每秒刷新12項關鍵指標(COD、氨氮等),AI算法自動匹配最優運行模式。當監測到進水碳源不足時,系統立即啟動智能藥劑投加程序;在曝氣環節,純氧與動態調節的空氣比例組合,較傳統工藝節能30%以上。這種"全身體檢+靶向治療"的治理邏輯,使每日處理的萬噸污水經過生化、沉澱、消毒等18道工序後,最終出水可直接用於景觀補水和市政綠化。
廠區地上空間顛覆了人們對污水處理設施的認知。4.5萬平方米的生態公園內,光伏板陣列年發電量達120萬度,光導管將自然光照引入地下車間,配合水源熱泵系統回收污水餘熱,實現製冷供暖零碳排放。這種"地埋式處理+地面生態重構"的設計理念,使污水處理廠與周邊青西郊野公園形成景觀共同體。負責人指出:"通過資源循環利用,我們讓污水廠成為區域生態系統的關鍵節點——污泥厭氧消化產生的沼氣可供廠區20%用電需求,中水回用率提升至45%,真正實現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自2023年初商業運行以來,該處理廠已積累1.2億組運營數據,並接入集團級智慧水務平台。其構建的"數字孿生系統"可提前72小時預測處理負荷變化,在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3萬科研人員入駐帶來的污水增量衝擊中仍保持穩定運行。隨著西岑科創園組團二項目即將交付,廠區通過壓力管網智能調度、設備故障預警等模塊,已具備應對未來5年區域人口翻倍增長的處理能力。這種"數據驅動+彈性擴展"模式,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提供了可複製的智慧水務樣本。
總結
上實環境西岑污水處理廠以科技創新重新定義了現代環保設施的功能邊界。通過AI算法實現工藝參數的毫秒級響應、依託雙碳理念打破空間桎梏、藉助數位化平台賦能區域協同,這座地埋式處理廠不僅完成了從污染物接收端到資源轉化樞紐的角色轉變,更在生態治理與城市發展間架起橋樑。其實踐表明:當污水處理技術深度融合智慧化、低碳化和景觀化發展路徑時,不僅能破解環境難題,更能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在長三角生態一體化建設的宏大圖景中,這樣的創新探索正持續書寫著人水和諧的新篇章。
更多污水處理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污水處理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