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的深度融合,智能機器人正從工業場景向深海探索、城市服務等領域快速滲透。據行業統計,2024年全球智能機器人市場規模已達835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8%。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市場之一,政策與產業協同效應顯著增強。在此背景下,《上海市海洋產業發展規劃(2025-2035)》的公開徵求意見,為我國深海裝備智能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方向指引。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智能機器人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範圍內,智能機器人的研發重點已從單一功能向多模態協同進化。在海洋產業中,上海提出"打造跨域多平台智能機器人系統"的戰略目標,具體包括: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我國在研深海智能裝備項目超120個,其中上海承擔了國家級重點項目的37%,技術儲備優勢顯著。
規劃明確提出推動"無人/載人潛水器向高自治、大水深、長續航方向發展"。當前行業痛點包括:
上海通過強化"高自治系統研發+核心部件國產化"雙輪驅動策略,有望在2027年前實現6000米級無人潛水器的常態化應用,搶占高端裝備市場先機。
政策強調構建"水下-水面-空域"聯動系統,其核心價值體現在:
1. 經濟效能:通過無人化裝備降低海洋工程30%以上人力成本;
2. 安全提升:自主接駁系統可減少惡劣環境下的人身風險事故率;
3. 生態效益:軟體機器人等新型設備將更精準地開展珊瑚礁修復、海底考古等環保任務。
據測算,到2035年,上海海洋智能裝備產業規模有望突破800億元,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產值超2400億元。
總結
當前全球智能機器人市場正經歷從技術驗證向規模化應用的轉折期,《上海市海洋產業發展規劃》通過明確"技術攻堅+場景落地"雙路徑,不僅為我國搶占深海裝備制高點提供關鍵支撐,更將推動智能機器人在能源開發、應急救援等領域的價值延伸。隨著政策紅利釋放與核心技術突破加速,預計未來十年內,中國將在全球海洋智能裝備市場占據35%以上份額,形成以技術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的新範式。
更多智能機器人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智能機器人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