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2025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持續擴大的背景下,中國與歐盟圍繞政府採購領域的博弈引發廣泛關注。隨著技術疊代加速和醫療需求增長,各國對供應鏈自主權的爭奪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近期出台的新規將如何重塑國際採購規則?本文通過梳理關鍵數據及政策動態,揭示行業發展的新態勢。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5年6月,歐盟委員會宣布對中國企業實施政府採購壁壘,要求成員國在特定醫療設備採購中排除中國產品。這一舉措直接導致中國企業參與歐洲市場的競爭力受阻。為維護公平競爭環境,中國政府於7月6日發布新規,在醫療器械進口採購領域採取對等措施:當單一項目預算超過4500萬元人民幣時,歐盟企業(不含在華合資企業)將被排除在外;非歐盟企業提供自歐進口產品的比例不得超過合同總金額的50%。該政策自生效日起立即實施。
統計顯示,2024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已突破1.3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率穩定在15%以上。歐盟作為全球第二大醫療設備出口市場,其2023年對華出口額達87億美元,占中國進口醫療器械總額的22%。此次政策調整將顯著影響雙方貿易流向:一方面,歐盟企業需通過本地化生產或技術合作維持市場份額;另一方面,非歐盟供應商可能成為供應鏈多元化的重要參與者。
新規實施後,中國政府採購市場將出現結構性變化。數據顯示,在4500萬元以上的大型採購項目中,約37%涉及高端影像設備和體外診斷器械等關鍵領域。受限措施要求非歐盟企業調整供應鏈布局,例如某跨國醫療集團宣布將在華設立區域分撥中心以降低合規風險。同時,政策為本土企業提供發展窗口期——2024年中國國產高值耗材市場占有率同比提升6個百分點至38%,創新型企業正加速搶占高端領域。
此次政策博弈凸顯了全球醫療供應鏈重構的趨勢。儘管短期可能加劇區域化採購傾向,但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1-6月中國對歐盟非限制類醫療器械出口同比增長9%,顯示企業正通過技術合作和標準互認探索新機遇。值得注意的是,在華歐資企業生產不受影響的政策設計,為雙方在研發、製造環節的深度協作保留了空間。
隨著各國加強產業安全審查,醫療器械領域的國際規則競爭進入新階段。中國此次採取的對等措施既體現了維護市場公平的決心,也通過設置彈性比例限制預留合作餘地。未來行業發展將更依賴技術自主能力與全球價值鏈協同創新,政策動態與企業戰略布局的互動將持續塑造行業版圖。
更多醫療器械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療器械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