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截至當前,我國天然氣產業在能源結構中的戰略性地位持續鞏固。隨著西氣東輸四線吐魯番至中衛段的全線貫通投產,國內油氣管網布局進一步優化,為保障能源安全、推動低碳轉型注入新動能。這一工程不僅刷新了單體管道建設紀錄,更標誌著我國天然氣基礎設施網絡進入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天然氣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2025年6月,國家「十四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西氣東輸四線吐魯番至中衛段實現全線貫通。該段管道總長1745公里,占項目總里程的半數以上,使我國天然氣一次管輸能力突破4000億立方米/年的里程碑。作為繼一線、二線、三線之後第四條橫貫東西的戰略通道,其投產後年輸氣量可達150億立方米,進一步強化了西北能源走廊對東部地區的資源保障能力。
該工程的環保價值尤為突出。按當前能源轉換標準測算,西氣東輸四線吐魯番至中衛段投產後,每年可減少標煤使用量2700多萬噸,同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約5000萬噸。這不僅契合我國「雙碳」目標要求,更凸顯天然氣作為過渡性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轉型中的關鍵作用。數據顯示,截至當前,全國天然氣消費占比已連續五年保持增長態勢。
西氣東輸四線全線投產後將與二、三線管道形成網絡化聯動,實現資源調配效率的幾何級提升。這種多線路協同模式有效解決了傳統單線運輸的瓶頸問題,使西北氣源地至華東、華北市場的輸送能力提升30%以上。管網系統抗風險能力的增強,為應對極端天氣或局部供應波動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機制。
當前我國天然氣產業正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技術進步與市場化改革將共同塑造行業新圖景。從基礎設施看,智能化管道監測系統和儲氣庫建設的加速推進,將持續優化資源利用效率;在消費端,工業燃料升級、交通用能替代等應用場景的拓展,有望進一步釋放市場需求潛力。預計到2030年,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將突破15%。
而言,西氣東輸四線工程不僅是我國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成果,更是觀察行業發展趨勢的重要窗口。其在保障能源安全、促進低碳轉型、提升系統韌性等方面的綜合效益,為未來天然氣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了清晰路徑。隨著管網互聯互通與市場化改革深化,天然氣將在我國構建新型能源體系進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多天然氣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天然氣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