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航空安全新規全面落地,中國充電寶市場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自2025年6月28日民航局禁止非3C認證充電寶登機以來,全國機場攔截的違規產品數量激增,二手交易平台上以"機場扣留品"為噱頭的商品泛濫成災。與此同時,充電寶3C認證標識被偽造的現象屢見不鮮,行業亂象與監管漏洞交織,暴露出安全管控與市場規範亟待同步升級的深層矛盾。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充電寶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分析報告》指出,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25年6月新規實施首日,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單日攔截無3C認證充電寶達3,496個,上海虹橋機場等多地單日收繳量均突破3,000件。這些被暫存或遺棄的充電寶面臨處置難題——僅有少數大型樞紐如廈門、深圳機場與專業回收企業合作處理,其餘多因缺乏規範流程而堆積滯留。
值得注意的是,新規明確禁止攜帶未經認證的鋰電池設備登機,但相機電池等其他類型仍可通行,導致安檢現場出現"充電寶自棄筐"爆滿現象。這種選擇性管控策略在提升航空安全的同時,也間接催生了灰色產業鏈的擴張空間。
在閒魚等主流二手平台上,以"機場貨""高鐵站滯留品"為賣點的充電寶交易異常活躍。某上海賣家數據顯示,其店鋪瀏覽量超8.6萬次,熱銷商品包括標價18元/個(包郵)的10,000mAh充電寶,批發單價低至每件10元,甚至以噸位計價(7元/斤)。
然而市場亂象叢生:
儘管電商平台已屏蔽"3C貼紙"關鍵詞搜索,但仍有個人賣家通過隱蔽渠道兜售仿製標識,千張偽造標籤售價僅需數元。這種行為不僅擾亂市場秩序,更使未經安全檢測的充電寶得以偽裝合規產品進入流通領域。
民航局統計顯示,2025年上半年因鋰電池故障引發的航空事故投訴同比激增173%,其中68%涉及未通過3C認證的產品。專家指出,偽造認證行為已形成"生產-貼標-分銷"黑色產業鏈,亟需監管部門強化全鏈條溯源管理。
目前全國主要機場對攔截物品的處理方式差異顯著:
行業分析表明,到2025年底全國民航安檢口累計攔截充電寶或突破1,200萬件。面對這一挑戰,監管部門已啟動三重舉措:
1. 要求電商平台建立"關鍵詞+內容"雙審機制,嚴控違規商品信息;
2. 推動機場與環保企業簽訂標準化回收協議,實現資源化處理率提升至65%;
3. 開展全國性3C認證專項檢查,重點打擊偽造標識及跨境走私行為。
總結
從航空安全新規引發的處置潮到二手市場的灰色交易鏈,充電寶行業在2025年呈現出監管與市場博弈加劇的局面。海量攔截數據背後折射出制度執行、產業規範和技術升級的多重課題。唯有構建"源頭認證-流通追溯-末端回收"的完整治理體系,方能真正化解鋰電池設備帶來的系統性風險,推動行業向安全化、規範化方向發展。
更多充電寶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充電寶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