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全球航空運輸業競爭加劇和市場擴張,中國民航局近期針對鋰電池安全隱患採取了緊急措施。數據顯示,僅今年上半年,境內航班已發生15起旅客攜帶充電寶引發的安全事件,其中多起導致飛機設備損毀及航線調整。這一背景下出台的充電寶管控新規,不僅折射出航空運輸安全標準的持續升級,更反映出行業在應對新興風險時的策略性布局。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航空運輸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指出,近年來,鋰電池作為可攜式電子設備的核心組件,在航空運輸中呈現出高密度攜帶趨勢。民航局統計顯示,2024年境內航班日均安檢旅客隨身行李達367萬件,其中充電寶占比超過15%。然而,此類產品因質量參差導致的安全事件頻發:今年1月釜山航空貨艙火災、3月香港航空備降事件等案例,直接威脅航空器安全運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最新抽查數據顯示,在149批次移動電源檢測中,不合格率達43.6%,暴露出市場准入機制與產品標準執行的顯著漏洞。
民航局此次新規將未獲3C認證及召回型號充電寶全面禁止,其技術依據源於鋰電池特性分析。實驗室測試表明,在-40℃至70℃溫差環境下,劣質電池電解液揮發速率提升2.8倍,隔膜破裂機率增加56%。更關鍵的是,航空運輸環境中的氣壓變化與機械震動會顯著放大安全隱患:當客艙壓力降至相當於海拔3000米時,鋰電池內部電化學反應速率可激增17%,遠超多數非認證產品設計閾值。
新規實施後,各機場已建立三級處置體系。截至2025年6月底,全國民航安檢現場累計攔截問題充電寶8.4萬件,其中3C標識缺失占比達71%,召回批次產品占19%。為防止這些高風險物品回流市場,北京首都、上海浦東等樞紐機場試點"區塊鏈追溯+專業回收"模式:通過RFID晶片記錄處置全流程,並與環保部門指定的6家電池拆解企業建立定向通道,確保金屬材料回收率穩定在92%以上。
總結來看,此次充電寶管控政策標誌著中國航空運輸安全管理進入精細化時代。通過技術標準升級與市場准入聯動,既有效阻斷了鋰電池引發事故的傳導鏈條,也倒逼供應鏈加速合規化進程。隨著2025年國際民航組織新版危險品規則即將生效,中國在航空運輸安全領域的創新實踐,為全球行業治理提供了重要參考範式。
更多航空運輸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航空運輸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