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球碳中和目標推進下,內燃機作為傳統動力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壓力。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2024年全球內燃機市場規模達1.2萬億美元,但其中85%的排放來自船舶、工業及陸運領域。隨著歐盟碳關稅政策落地和中國"雙碳"戰略深化,高效清潔燃料替代技術成為行業突圍關鍵。在此背景下,我國某科研團隊近期在純氨燃料內燃機領域的突破性進展,為傳統動力系統轉型提供了重要參考案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內燃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前全球內燃機產業呈現兩極分化趨勢:一方面,傳統燃油內燃機在汽車領域加速退出,其市場份額預計從2023年的68%降至2025年的49%;另一方面,在船舶、農業機械等特定場景中,內燃機仍占據主導地位。數據顯示,航運業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3%,而現有船隊中僅有1.2%採用替代燃料技術。這一矛盾促使行業加速探索氨能、氫燃料等零碳方案與內燃機的適配路徑。
某科研團隊研發的"氨暉號"示範船,成功攻克多項制約氨燃料應用的技術難題:通過等離子體點火技術將燃燒效率提升至傳統柴油機的92%;採用催化裂解裝置使氨氣轉化率超過85%,顯著降低NOx排放;模塊化燃料供應系統更實現了與現有船舶動力系統的兼容。這些突破直接回應了內燃機行業在零碳轉型中的核心痛點——如何平衡環保性、經濟性和可靠性。據測算,純氨燃料可減少90%以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且運輸儲存成本僅為氫燃料的1/3。
"氨暉號"6月在巢湖水域完成首航,標誌著中國在全球內燃機清潔化競賽中邁出關鍵一步。該船搭載的2.5兆瓦級純氨燃料發動機,驗證了大功率場景下的穩定運行能力。從市場角度看,船舶運輸、礦山機械等重載領域將成為首批受益者:以萬噸級貨輪為例,採用氨燃料可使單航次運營成本降低18%,同時滿足國際海事組織(IMO)2030年碳強度指標要求。未來三年內,預計全球將有超過5%的船舶動力系統啟動燃料替代改造計劃。
總結
在能源轉型與產業變革交織的2025年,內燃機行業正經歷從"減污降碳"到"零碳重構"的關鍵轉折。純氨燃料技術的成功示範不僅拓展了傳統動力系統的應用邊界,更揭示出清潔能源替代路徑的多樣性。隨著相關專利數量突破百項(目前中國在該領域持有37%的核心技術專利),內燃機產業有望通過燃料革新實現與新能源賽道的並跑發展,為全球氣候目標達成提供重要支撐力量。
更多內燃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內燃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