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2025年鋼材市場趨勢與供需格局演變:基於政策驅動與需求重構的深度解析

2025年鋼材市場趨勢與供需格局演變:基於政策驅動與需求重構的深度解析

2025-07-16 09:05:23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定調新型城鎮化建設方向後,我國鋼材市場正經歷供給結構優化與需求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隨著城中村改造、地下管網升級等基建項目加速落地,疊加全球產業鏈重塑帶來的出口韌性,2025年鋼材行業展現出供需兩端協同修復的積極信號。本文結合最新政策導向與經濟數據,深入解析鋼材市場的核心驅動力及其未來演進路徑。

  一、政策驅動下的鋼材需求重構與產業升級趨勢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鋼材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指出,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將城鎮化戰略轉向存量提質增效階段,重點推進城中村改造和地下管網更新工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年1-5月我國基建投資同比增速達10.4%,製造業投資增長8.5%,兩者合計拉動鋼材需求占比升至64%。值得關注的是,房地產新開工面積雖同比下降15%,但降幅較去年同期收窄7個百分點,顯示行業觸底企穩跡象。

  在"創新、宜居、韌性城市"建設目標下,基建領域對高強度螺紋鋼和優質板材的需求持續攀升。以地下管網改造為例,單公里市政工程鋼材消耗量較傳統項目提升20%-30%,帶動建築用鋼標準升級。同時,超長特別國債與專項債加速發行(合計規模達5.7萬億元),為下半年基建投資維持8%以上增速提供資金保障。

  二、鋼材出口競爭力強化與全球市場格局演變

  面對貿易摩擦加劇的外部環境,我國鋼材出口量逆勢增長8%,1-5月累計達4847萬噸。亞洲新興經濟體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越南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價格較中國產品溢價超10%,凸顯成本優勢。熱軋卷板出口價差(中國vs美國)保持375美元/噸的顯著梯度,預計全年鋼材出口量將突破1.2億噸,占全球貿易總量比重升至28%。

  從結構看,高附加值板材出口占比提升至45%,反映產業向中高端轉型成效。儘管歐美市場受保護主義影響出口受限,但東南亞、非洲等區域增量填補缺口,形成多元化市場格局。這種結構性變化有效對沖了外部風險,使鋼材出口貢獻率穩定在需求總量的12%以上。

  三、供給端約束強化與行業利潤修復邏輯

  鋼鐵企業盈利水平呈現V型反轉態勢,1-5月黑色金屬壓延加工業利潤總額達316.9億元,同比增幅超400%。成本端鐵礦石價格下跌18%,而鋼材售價僅降6%,噸鋼毛利較去年同期擴大200元/噸。目前全國247家鋼廠盈利率穩定在59%,達到近三年峰值。

  產能調控政策持續發力,發改委明確要求"嚴禁新增產能+有序退出低效產能"組合拳。儘管上半年粗鋼產量同比下降1.6%至4.32億噸,但行業自律機制強化使供給釋放趨於理性。下半年在環保限產與利潤驅動間形成微妙平衡,預計全年粗鋼產量將微增0.8%,維持7.2億噸左右規模。

  四、鋼材供需缺口顯現與價格修復路徑

  綜合測算顯示,2025年國內鋼材需求量約11.6億噸(同比+2%),供應端受環保限產影響僅增長1.5%至11.1億噸。疊加出口增量480萬噸,全年將形成約500萬噸的供需缺口。這一格局支撐螺紋鋼期貨價格中樞上移至3200元/噸,較上半年底部反彈超10%,呈現"淡季不淡、旺季更強"的價格修復特徵。

  結論:行業進入質量驅動新周期

  在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與全球產業鏈重構背景下,鋼材市場正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階段。基建投資韌性支撐需求端穩步復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行業盈利基礎,疊加出口競爭力的結構性優化,共同構築價格中樞上移的堅實基礎。展望下半年,鋼鐵行業有望迎來供需緊平衡下的量價齊升行情,成為製造業升級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數據截至2025年7月)

更多鋼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鋼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