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轉型和碳中和目標推動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在技術創新、產能擴張與市場競爭中持續領跑。然而近期行業競爭秩序問題引發關注,為此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門於2024年7月18日召開重點企業座談會,針對產品安全、質量監管及產業鏈協同發展提出多項舉措,為未來三年產業健康發展錨定方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會議明確將通過多維度監督機制規範市場秩序。具體措施包括加強產品價格監測與一致性檢查,縮短供應商貨款帳期至30天內,並針對網絡水軍亂象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已對17家重點車企實施質量抽檢,缺陷調查率同比提升40%,推動行業向高質量、合規化競爭轉型。
為消除區域壁壘與資源錯配,三部門提出加速推進全國性政策協同,包括優化補貼退坡後的財稅支持體系,並建立企業-政府常態化溝通機制。據透露,2025年底前將完成超30項地方保護政策清理,預計可釋放超800億元市場空間,助力頭部企業鞏固技術優勢,中小企業聚焦細分領域創新。
會議強調通過標準化建設提升行業門檻。2024年將完成電耗限值強制性國標修訂,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安全規範覆蓋率目標達100%。企業被鼓勵加大固態電池、智能駕駛等領域的研發投入,預計到2025年全產業鏈研發強度(R&D投入占比)需提升至8%以上,以支撐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占據35%以上的份額。
行業協會被賦予更重要作用,要求牽頭制定公平競爭公約,打擊虛假宣傳與惡性價格戰。會議特別指出將建立「黑灰產」企業黑名單制度,並聯合網信部門清理90%以上的不實網絡輿情。此舉有望減少行業資源內耗,為消費者選擇提供更透明的決策環境。
2025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轉折點。通過強化監管、優化市場環境、升級技術標準及推動自律建設四重路徑,政策層正系統性解決當前存在的產能過剩隱患與無序競爭問題。預計到2026年,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龍頭企業將在智能電動化賽道占據主導地位,而中小型企業則需通過差異化創新實現突圍。此次會議釋放的信號表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競爭邏輯已從規模擴張轉向技術、品牌與生態體系的全面較量。
更多新能源汽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新能源汽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