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我國海洋戰略規劃持續深化,作為藍色經濟重要支撐的海水利用領域取得顯著進展。截至2024年底,全國海水淡化工程總規模已突破285萬噸/日,海水冷卻用水量達1883億噸級規模,標誌著我國在工程技術創新與產業布局優化方面邁入新階段。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工程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研究報告》指出,根據最新行業數據,2024年全國現有海水淡化工程數量達到158個,總規模較上年增長12.7%(增加33.3萬噸/日),達到285.6萬噸/日。這一躍升主要得益於天津、山東等沿海省份的大型工程集群建設,其中天津南港工業區率先實現關鍵裝備國產化突破,其第五條生產線採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反滲透膜組、高壓泵及能量回收裝置,單線產能達3萬噸/日。
環渤海與長三角地區成為工程布局核心區。遼寧、山東等六省海水冷卻用水量均超百億噸級規模,其中山東省以雙料領先優勢占據全國首位。在江蘇連雲港徐圩新區,新建的百萬噸級淡化工程正與石化產業園形成"水-能-材"三位一體的循環體系。值得關注的是,福建寧德時代新能源基地通過海水梯次利用系統,將冷卻排水用於溴素提取,實現資源利用率提升40%。
2024年工程領域取得標誌性成果:南港工業區項目成功攻克高壓泵密封技術瓶頸,設備運行能耗降低18%,核心部件國產化率從65%躍升至92%。在材料創新方面,浙江研發的第三代抗污染反滲透膜元件,使單位制水成本下降23%。這些突破直接推動工程投資結構優化,2024年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17.8%,其中裝備製造環節占比提升至41%。
行業資訊顯示,海水提溴、鉀鹽提取等延伸產業鏈加速發展。天津臨港經濟區建成國內首個"淡化-提鋰-製鹽"耦合工程,實現每萬噸海水產出附加值提升27%。在粵港澳大灣區,依託媽灣電廠的百兆瓦級海水制氫項目已進入示範階段,標誌著工程應用場景從工業用水向新能源領域延伸。
當前我國海水利用工程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關鍵轉型期。隨著20個國家級海洋經濟示範區的規劃落地,預計"十四五"末期淡化產能將突破400萬噸/日大關。技術裝備國產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產值增長約8億元。這種以工程創新為引領的發展模式,不僅有效緩解沿海地區資源約束,更為全球海水利用產業提供了中國方案的實踐樣本。(數據統計截止2025年7月)
更多工程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工程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