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鋰礦產業鏈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碳酸鋰價格較去年同期下跌超30%,供需失衡導致企業盈利兩極分化,政策調控與產業轉型需求同步加碼。從產能過剩到存貨減值、從成本控制到多元布局,鋰礦企業在市場寒冬中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生存邏輯,行業洗牌進程顯著加速。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鋰礦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截至2025年7月24日,已有14家鋰礦企業披露上半年業績預告。數據顯示:
在14家披露數據的企業中,7家盈利、7家虧損,合計淨利潤區間為+29.99億元至-18.36億元:
1. 成本控制成為關鍵:低價非洲鋰精礦衝擊下,中國企業進口策略轉向多元化,但需平衡運輸風險與成本優勢。
2. 存貨減值侵蝕利潤:多數企業因上半年價格暴跌計提大額資產減值,部分冶煉廠現金流告急,被迫減產或停產。
3. 政策引導產業整合:政府正推動鋰礦資源整合,鼓勵龍頭企業通過併購優化產能結構,並加強海外資源布局的政策支持。
2025年上半年鋰礦產業呈現「價格探底—盈利分化—政策干預」的三重特徵。碳酸鋰均價跌破7萬元/噸的背景下,僅有少數企業通過多元化業務或低成本資源(如鹽湖提鋰)維持微利。產能過剩、海外低價原料衝擊及存貨減值風險短期內難以逆轉,但政策引導下的資源整合與技術升級將推動行業向更健康的方向演進。未來,鋰礦企業的生存不僅取決於成本控制能力,更需依賴產業鏈延伸與全球供應鏈布局的深度調整。
更多鋰礦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鋰礦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