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汽車行業的智能化轉型加速,供應鏈管理效率直接影響企業生存與發展。2024年國內17家主流車企簽署的"60天帳期"承諾進入首個履約周期,這一改革不僅關乎供應商現金流健康,更折射出汽車產業生態重構的技術與市場邏輯。本文通過實證分析揭示當前行業進展、挑戰及技術驅動下的產業變革方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汽車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2024年6月17家車企承諾的"驗收開票後60天回款"政策,在2025年初顯現局部效果。工信部專項調研顯示,中國一汽、廣汽集團等頭部企業已建立常態化管理機制:
部分核心供應商反饋顯示技術實力成為關鍵變量:某掌握智能駕駛核心技術的Tier 1企業透露,吉利、小鵬等車企已將現金結算帳期壓縮至60天以內。但數據顯示行業整體仍存在顯著差距——統計的12家頭部車企應付帳款周轉天數平均達170天,是承諾標準的近3倍(比亞迪2440億元、上汽集團2411億元、吉利控股1824億元)。
儘管政策推動明顯,但供應鏈尾部企業面臨多重挑戰。多數中小型零部件廠商反饋:
技術能力差距加劇了話語權失衡:中小供應商往往只能接受非現金支付,浙江一零部件廠商透露,原現金部分被替換為匯票結算,雖帳期縮短但資金流動性未實質改善。行業統計顯示,2024年汽車行業應付票據規模同比增長18%,成為變相延長帳期的主要工具。
智能供應鏈管理系統應用加速了流程透明化進程:部分車企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訂單-交付-結算全流程可視化,但多數企業仍依賴傳統管理模式。技術賦能的雙向性在此次改革中凸顯:
政策協同創新成為破局關鍵:工信部新設的線上問題反映窗口雖收效有限(因企業顧慮報復性合作終止),但已推動建立動態供應商分級管理制度。預計到2025年底,行業應付帳款周轉天數有望降至130-140天區間,技術驅動的供應鏈金融工具將加速替代傳統票據結算模式。
當前汽車行業正經歷從"資本驅動型"向"效率協同型"的範式轉變,60天帳期承諾既是短期流動性管理舉措,更是推動產業鏈數位化轉型的戰略支點。隨著智能合約、物聯網等技術深入應用,預計2025-2027年間行業平均結算周期將壓縮至100天以內,但實現全產業鏈共贏仍需政策引導與技術創新的深度耦合。汽車產業的技術疊代不僅體現在產品端,更深刻重塑著供應鏈價值分配機制,在這場靜默變革中,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將持續擴大競爭優勢。
更多汽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汽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