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外資汽車企業委員會召開本年度第二次主任委員會議,來自本田、豐田、寶馬等16家外資整車企業的代表共50餘人參會。本次會議圍繞汽車產業政策調整、技術創新方向及市場前景展開深度研討,為觀察2025年汽車行業發展趨勢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汽車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會議上,協會行業信息部門負責人指出,上半年中國汽車產銷同比增長6.3%,但結構性分化顯著。重點國家標準如國七排放標準的實施時間表成為焦點議題。目前已有8省明確將在2026年率先試點該標準,這將倒逼外資車企在電驅系統、輕量化材料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數據顯示,符合新標的車型開發成本較現行標準提升約15%-20%,但長期可降低全生命周期運營費用,為新能源技術投資提供確定性窗口期。
在智能化領域,外資企業代表提出當前L3級自動駕駛系統滲透率已達18%,預計到2026年將突破35%。會議特別強調,車聯網基礎設施投入正形成新投資熱點:截至上半年,全國已建成V2X基站4.7萬個,帶動相關硬體市場規模同比增長29%。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座艙軟體服務的訂閱模式開始規模化應用,預計未來三年該領域的複合增長率將保持在30%以上。
產業研究部門分析顯示,在購置稅優惠政策結構性調整背景下,新能源車型享受的減免幅度較2024年收窄12個百分點。但會議測算表明,純電車型憑藉使用成本優勢仍保持市場競爭力,其實際終端售價已連續5個季度下降。外資品牌通過本地化生產比例提升,成功將關稅影響控制在3%-5%區間內,這為持續擴大中國市場的投資提供了保障。
針對產能過剩隱憂,16家企業代表共同探討了"精準供給"路徑:通過共享研發平台降低邊際成本的案例顯示,聯合開發關鍵零部件可使單車製造費用減少8%-12%。會議特別關注高端化轉型機遇,數據顯示豪華車市場在智能配置溢價帶動下保持兩位數增長,而下沉市場則因二手車流通效率提升迎來新增量空間。
來看,2025年中國汽車行業的政策調整與技術變革正重塑競爭格局。外資企業通過聚焦排放升級、智能化布局及本土化策略,在綠色轉型和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仍可捕捉結構性投資機遇。隨著國七標準實施倒計時開啟以及智能生態體系加速成型,預計未來三年行業將進入新一輪資源整合期,技術創新與市場細分能力將成為決勝關鍵。
更多汽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汽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