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在國家「交通強國」戰略的引領下,我國交通領域持續優化基礎設施網絡、強化應急救援體系。其中,作為海事安全重要支撐的救撈系統,通過裝備升級與制度創新,不斷築牢生命守護防線。8月24日正值交通救撈創建74周年之際,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正式啟用功勳標識體系,為69艘(架)救撈船艇、航空器賦予榮譽勳章,標誌著我國交通應急救援能力建設邁入新階段。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交通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截至2025年8月,全國交通救撈系統通過科學評估與嚴格遴選,向累計救助人數超百人的69艘(架)設備授予功勳標識。其中,50艘船舶和19架航空器因成功挽救超過10萬人次的生命安全而入選。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交通產業對專業救援力量的重視,更凸顯了救撈裝備在國家綜合交通網絡中的不可替代性。例如,「東海救111」輪憑藉3754人的救助記錄成為單船獲救人數之最,而「B-7341」直升機以1167人位列航空器首位,展現了海陸空立體化救援體系的協同效能。
根據2025年5月發布的《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船艇、航空器功勳標識管理辦法》,救撈裝備通過量化指標實現榮譽可視化:每救助100人可獲紅五星,千人以上則升級為金五星。這種標準化管理模式,既符合交通產業數位化轉型趨勢,也為全球海上救援提供了「中國方案」。目前已有2艘船舶和1架直升機因累計救助3000人及1000-1999人獲得最高級別標識,形成示範效應。
功勳標識制度的實施,不僅是對裝備效能的認可,更是交通產業布局中「人民至上」理念的具體實踐。通過將救援數據轉化為可量化的視覺符號,進一步強化了社會公眾對交通應急能力的信心。未來,隨著新型船舶與航空器不斷加入救撈序列,我國有望在2035年實現沿海重點水域1.5小時黃金救助圈全覆蓋,為構建韌性交通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而言,功勳標識的啟用標誌著我國交通救撈事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從裝備升級到制度創新,從數據積累到標準輸出,這一進程不僅提升了海上人命救助效率,更體現了交通產業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的核心價值。隨著技術疊代與管理優化持續深化,我國救撈體系將在全球交通應急領域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可複製的救援經驗。
更多交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交通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