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球科技產業格局加速重構的背景下,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正面臨關鍵轉型期。為鞏固其在工業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工信部與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專項政策,明確未來兩年發展路徑:通過技術升級、產能優化及市場拓展,推動行業規模與競爭力雙提升。本文聚焦製造競爭態勢與技術創新特點,解析該產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製造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根據方案規劃,2025-2026年規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速將穩定在7%左右。結合鋰電池、光伏及元器件製造等關聯領域後,電子信息製造業整體營收年均增速需達到5%以上。這一目標的設定凸顯了行業從傳統產能擴張向高附加值製造轉型的戰略意圖。通過強化晶片設計、智能終端集成等核心技術研發,企業可提升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議價能力,同時降低對外依賴風險。
到2026年,電子信息製造業計劃在41個工業大類中保持營收規模和出口比例首位。政策特別強調五個省份需率先實現萬億級產業集群目標,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例如,東部沿海地區依託先進位造基地優勢發展伺服器產業,預計其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中西部則通過承接產業鏈轉移,加速光伏組件等綠色製造技術落地。這種區域協同模式不僅擴大了行業整體規模效應,還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技術升級的實踐場景。
在消費電子領域,政策明確要求推動個人計算機與手機向智能化、高端化邁進。數據顯示,75英寸及以上大屏電視國內市場滲透率需超過40%,這將倒逼面板製造企業加速OLED、Mini LED等新型顯示技術的量產應用。同時,伺服器產業作為算力基礎設施的核心載體,其製造工藝複雜度和能效標準將成為國際競爭的關鍵指標。通過引入AI驅動的質量檢測系統與模塊化生產流程,行業有望在2026年前實現製造良率提升15%以上的目標。
而言,電子信息製造業的穩增長行動方案以「技術-製造-市場」三位一體為框架,既關注規模擴張的底線要求,又強調通過技術創新鞏固全球競爭地位。未來兩年,行業需重點突破關鍵材料國產化、綠色製造工藝標準化等瓶頸,並藉助區域協同網絡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隨著政策落地與企業響應加速,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有望在2026年前實現從「規模領先」向「技術引領」的跨越。
更多製造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製造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