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規劃深化實施與全球產業變革浪潮中,中國製造業正經歷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系統性升級。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年1-8月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37.6%,智能製造投資規模突破4.2萬億元,政策紅利與技術疊代形成疊加效應。作為傳統工業重鎮的廣西柳州,在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等領域率先構建起「製造+場景」融合生態,為區域產業升級提供了可複製經驗。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製造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2025年是中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21-2025)》明確提出「推動人工智慧技術深度融入製造全流程」。在這一背景下,柳州以國家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試點城市為契機,通過政策引導與產業協同實現跨越式發展。例如,當地龍頭企業與科技公司合作打造的智能駕駛平台,已將汽車下線周期壓縮至行業平均水平的60%,同時帶動42家智能終端及機器人製造企業集群式成長。
在廣西新能源汽車實驗室,研發團隊依託「尖峰」行動專項獲得的兩億元科技經費支持,在輔助駕駛算法優化、智能座艙交互系統等領域取得13項核心專利。該實驗室聯合清華大學等機構組建的5000人研發網絡,成功將冷軋鋼卷全生命周期成本追溯精度提升至98%,推動柳鋼集團年節約能源消耗超2.4萬噸標準煤。這種「製造+科研」雙輪驅動模式,使柳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產值同比增長達41%。
截至2025年9月,柳州已建成75家智能工廠和62家數位化車間,形成覆蓋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領域的智能製造矩陣。在柳工挖掘機智慧工廠中,通過AI驅動的柔性生產線,每13分鐘即可完成一台大型設備組裝並同步生成質量檢測報告,年度產能突破2萬台。同時,當地政策對低速無人駕駛車輛開放道路測試權限,使功能型無人物流車日均運輸效率提升55%,推動製造業供應鏈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柳州市發改委規劃顯示,2025-2030年將面向新興產業開放超過100個智能製造示範場景,重點在風電裝備集成、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等領域培育新增長極。通過強化「政策引導—技術研發—場景落地」鏈條,預計到2027年全市製造業數位化滲透率將超85%,帶動相關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這一路徑不僅契合國家智能製造發展綱要目標,更為中西部地區傳統製造基地轉型升級提供了範式參考。
從政策賦能的技術攻關到場景驅動的模式創新,柳州通過「人工智慧+製造」的深度融合,驗證了中國製造業升級的有效路徑。其經驗表明,在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與數位化轉型政策協同下,區域經濟可通過構建技術研發—生產應用閉環,實現技術疊代與市場價值轉化的雙向提升。未來五年,隨著更多應用場景落地和產業鏈協同深化,類似柳州的「智造樣本」將加速中國製造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
更多製造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製造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