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2025年全球低空經濟加速發展的背景下,東莞市政府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聚焦於直升機起降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產業扶持。這些舉措不僅為區域產業升級注入活力,也為全國低空經濟探索提供了可複製的模式參考。本文從政策導向、市場空間及配套建設等維度,解析東莞如何通過補貼與基建布局搶占直升機應用先機。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直升機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東莞市明確將直升機起降點納入低空經濟核心基建範疇。根據新政,社會投資新建通用機場可獲項目實際投資額10%的補貼,單個項目上限為500萬元;中大型直升機起降平台、eVTOL測試場等設施,在運營滿一年後同樣適用該比例,最高補貼達200萬元/項目。此類政策直接降低了企業初期投入壓力,預計將進一步激發市場對直升機短途運輸、應急救援及商務出行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小型直升機起降點(如智能起降櫃)的單個項目補貼上限為10萬元,但企業年度總補貼額度可疊加至300萬元。這一梯度設計既鼓勵了多樣化場景落地,也避免資源過度集中於單一項目。
東莞新政將直升機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擴展至通信、導航等信息領域。社會投資建設並實際運營的保障性基礎設施(如直升機專用通信基站),可按投資額10%申請補貼,年度上限為500萬元。此舉不僅強化了低空飛行的安全監管能力,也推動了智能起降設備與數位化管理系統的協同發展。
政策特別強調「市級低空飛行服務管理平台」的建設,要求其具備風險預警、數據整合及跨系統互聯功能。該平台將獲得項目實際投資額30%的一次性補貼(最高1000萬元),並強制接入企業低空管理系統數據。這一舉措標誌著東莞正通過數位化手段構建直升機與eVTOL的協同運行生態,為未來城市空中交通(UAM)奠定基礎。
東莞市補貼政策的核心邏輯在於「以基礎設施撬動市場需求」。例如,直升機起降點的密集布局可直接刺激通用航空服務需求;而信息基建的完善則為無人機物流、應急醫療等場景提供技術保障。據測算,若東莞2025年內建成10個中大型直升機起降平台,將帶動本地低空經濟規模突破3億元,並創造超千個就業崗位。
從市場角度看,政策對eVTOL與傳統直升機的並重支持,反映了東莞在平衡技術創新與產業落地間的策略考量。例如,企業若同時投資直升機測試場和智能起降櫃,年度最高可獲補貼800萬元(500萬+300萬),這為複合型服務商提供了政策紅利窗口期。
2025年東莞低空經濟的標杆意義與未來展望
東莞市通過系統性補貼政策和基建規劃,已形成覆蓋直升機全產業鏈的支持體系。從起降點建設到管理平台數位化,政策設計既符合當前低空經濟「重基建、拓場景」的發展規律,也前瞻性地為eVTOL等新興技術預留了發展空間。隨著2025年政策全面落地,預計東莞將成為華南地區直升機應用與低空數據服務的核心節點,其經驗或為全國其他城市提供可量化的參考模板。
更多直升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直升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