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中國糧油產業發展正經歷結構性調整。隨著"大食物觀"的深化實踐,糧油健康消費呈現"加減並行"態勢:一方面通過提升全穀物消費比例優化膳食結構,另一方面通過控制食用油攝入量降低慢性病風險。這一趨勢不僅推動著產業鏈升級,也反映出我國在保障糧食安全與促進全民健康間的平衡探索。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糧油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比重降至54.9%,而林業、漁業等多元化食物生產體系持續擴容。在此背景下,《國家全穀物行動計劃(2024—2035年)》明確提出:到2035年要顯著提高全穀物在居民膳食中的比例,當前我國全穀物消費僅占穀物總量不足1%,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每日25%-50%攝入目標差距明顯。
行業數據顯示,糙米、燕麥等全穀物食品加工技術突破將加速產業轉化。通過強化標準體系建設和科技創新,糧油企業正開發更多符合健康需求的產品形態。例如,某頭部糧油集團已推出含25%以上全穀物原料的新型主食產品線,並計劃在2026年前完成全國布局。
當前我國居民食用油人均日攝入量達40克,遠超《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25-30克標準。這一現狀催生了"科學減油"專項工程,《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25—2030年)》要求將該數值降至合理區間。
行業監測顯示,國產食用植物油產能占比已從2018年的26%提升至當前的31%,但進口依賴度仍保持約70%高位。專家指出,控制過量用油不僅能改善國民健康指標,還能減少對國際市場的過度依賴。相關糧油企業正通過開發低脂配方、推廣控油工具等方式響應政策導向。
在"向耕地要糧食"與"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的雙重戰略下,糧油產業鏈呈現立體化發展特徵。上游種植環節通過品種改良提升全穀物產量;中游加工企業運用生物技術保留營養成分;下游市場則依託數位化營銷精準對接健康消費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前三季度數據顯示,雜糧類食品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38%,功能性食用油產品滲透率突破15%。這種結構性變化表明,消費者對糧油產品的選擇已從"吃飽"轉向"吃好",倒逼產業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糧油產業發展正經歷從數量保障到質量提升的關鍵轉型期。全穀物推廣與減油行動作為兩大核心抓手,既符合全民健康戰略需求,也推動著產業鏈向高附加值方向延伸。隨著《國家全穀物行動計劃》的深入推進及行業標準體系完善,預計2035年目標可帶動糧油產業規模擴容超萬億元,並為全球糧食安全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更多糧油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糧油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