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我國生豬市場正經歷產能調整與行情博弈的關鍵階段。數據顯示,10月能繁母豬及生豬存欄量環比微增,但受養殖虧損、政策引導及區域補欄差異影響,11月能繁母豬存欄或轉為微減,而生豬存欄延續增長態勢。重點企業產能布局分化顯著,部分區域為應對次年出欄目標推進補欄,而多數企業則因盈利壓力加速去產能。本文結合行業數據與市場動態,解析當前生豬產能調整邏輯及未來趨勢。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生豬行業市場深度研究與戰略諮詢分析報告》指出,2025年10月,全國能繁母豬與生豬存欄量均呈現環比微增、同比增長態勢。數據監測顯示,196家樣本養殖企業能繁母豬存欄增長主要源於兩方面:一是部分區域(如河北、東北、福建)企業為規劃次年出欄目標推進補欄;二是仔豬價格止跌回升削弱了產能去化力度。與此同時,生豬存欄量雖受理論產能傳導支撐,但養殖端出欄節奏加快(10月全國樣本企業出欄量達2149.79萬頭,計劃完成率108.08%),導致實際存欄增幅有限。
進入11月,能繁母豬存欄量預計環比微減(降幅不足1%),核心驅動因素包括:
1. 養殖虧損擴大:自繁自養盈利持續下滑,企業加速淘汰低產、高齡母豬以縮減損失;
2. 行業信心不足:多數業者對2026年行情預期悲觀,主動優化過剩產能;
3. 政策引導作用:國家產能調控政策疊加市場壓力,推動去產能節奏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產能薄弱區域仍可能補增母豬存欄,但整體趨勢以微減為主。
儘管11月生豬價格預計較10月略有回升,但整體仍將低位徘徊,缺乏顯著上漲動力。從產能傳導看,4-5個月前能繁母豬存欄增長已為當前生豬存欄提供基礎支撐。儘管西南地區醃臘消費或帶動二次育肥出欄,但其規模有限(僅涉及部分補欄群體),對整體存欄增幅的抵消作用不足。綜合判斷,11月底生豬存欄量大機率延續增長,但增幅將低於理論預期。
當前生豬市場呈現「產能調整節奏放緩、區域補欄與去化並存」的複雜格局。重點企業正通過優化種群結構、調整出欄節奏等策略應對虧損周期,而政策引導與市場供需變化將持續影響行業走向。未來需密切關注政策調控力度、二次育肥出欄規模及消費端復甦情況,以預判2026年產能與價格的平衡點。
2025年四季度,生豬市場在產能調整與行情博弈中呈現動態平衡。10月數據揭示行業結構性分化,11月能繁母豬存欄微減與生豬存欄延續增長的態勢,進一步印證企業策略分化與政策調控的雙重影響。展望後市,行業需在控制產能規模、優化成本結構與應對價格波動間尋求平衡,以應對即將到來的2026年市場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