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商都廣州是全國商品集散地,幾十年來,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自發地在此進行生產、貿易,一個城市一千多個專業市場的「神話」在這裡變成現實。然而,時光荏苒,隨著多年的發展,不少傳統專業市場開始凸顯布局散、交通堵塞、物流不暢等軟硬體設施落後問題,改造升級迫在眉睫。
傳統專業市場的改造升級,要解決的絕不僅僅是交通堵塞、物流不暢等硬體問題,更需要從搭建採購平台、孵化品牌等方面營造好軟體環境,以實現經營模式轉變,提升經濟質量和效益。以中大紡織專業市場為例,新興的珠江國際紡織城不是一個單純的賣場,它用商業力量去整合整個產業鏈,把相關的資源聚攏在一起,讓這些資源最終都為它的商戶服務,從而促進整個紡織產業的發展和提升,為廣州中心城區傳統專業市場升級開創了新思路。
創新運營模式:整合資源搭營銷平台
作為全國布料市場經濟晴雨表,中大紡織商圈產業鏈經濟總量已經超過250億元。然而,目前的紡織專業市場只是依靠經銷商和終端消費者到專業市場中來採購,而沒有進行下游產業鏈的延伸。相比於其他新興的現代化專業市場,中大紡織商圈在產品研發、檢測、信息發布、品牌推廣等方面十分欠缺。
升級的路徑何在?廣州珠江運盛紡織市場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官小鷗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轉型升級後的紡織專業市場應善於整合資源,為商戶提供複合性解決方案,「紡織專業市場不僅僅為商戶提供批發場地,更著手幫助商戶提升盈利能力,幫助商家拓展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供應鏈。」她認為,新興的專業市場要改變單純建設市場、收取租金的方式,而應該主動搭建平台,與商戶一起共同開闢和搭建紡織專業市場的新終端。
為此,在經營模式創新上,珠江國際紡織城「與國外紡織採購組織建立全球紡織採購聯合體,像義烏小商品城(600415股吧,行情,資訊,主力買賣)一樣邀請國際採購商常年駐場採購,同時聯手全球B2B電子商務巨頭建立全球紡織電子商務平台,實現看樣訂貨、網上支付、物流配送的電子商務一體化,還計劃在美國洛杉機、紐約等地開設同步展貿平台,由LEIFashionGroup、ConsumerWest公司聯合經營,帶領中大紡織商圈的商家走出去。」官小鷗說。而紡織採購聯合體,將整合國內外專業展會主辦方、紡織行業協會等各種資源,通過採購「直通車」形式共同開拓採購商。
此外,珠江國際紡織城還正在籌劃匯聚行業資源,成立紡織行業首個會員俱樂部「珠江匯」,定期和不定期舉辦各種會員研討會、主題展覽會、聯誼會,幫助商家朋友建立起龐大的人脈資源和生意圈。
多舉措孵化商圈及企業品牌
在珠三角服裝產業升級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服裝企業開始重視品牌文化。這逼迫著面料企業進行後台研發與營銷,樹立品牌。依託現代化的專業紡織市場,讓原來的傳統攤檔企業逐步走上品牌之路,已經成為市場的必然需求。
「江浙有很多品牌很響的家紡企業,珠三角相對較少。這並不是因為珠三角的家紡產品品質不行,而是企業品牌意識和整合能力比較弱。
」官小鷗說。在品牌孵化上,珠江國際紡織城將建成全球紡織品牌中心,設立4萬平方米的「絲綢之路紡織品牌博覽館」,同時引進行業設計機構、行業媒體等品牌培育平台等,促使中大商圈經營模式從檔口式向品牌展貿式升級。
品牌文化建構需要有文化的根,「絲綢之路紡織品牌博覽館」就是對國內外面料品種和品牌的一站式展示,形成全球品牌展貿樣板市場,實現真正的看樣訂貨式品牌展貿。品牌博覽館能培育紡織文化氛圍、展示每一種面料品牌的特徵,讓買家順利方便採購。
中大紡織商圈目前經營的商鋪達到11000多個,商戶有4000多家,但是處於各自為政的零散狀態,中大紡織商圈在國際上也缺乏知名度。如何營造商圈及其中的企業品牌?官小鷗表示,抱團參加展會是營造品牌的一個有效方式。「包括這次我們組織商圈中的商戶參加廣交會,舉辦面料展示發布活動;組織商戶參加北京、上海、浙江乃至美國、法國、義大利等國際面料服裝展會,擴大商家的銷售渠道和品牌知名度。」官小鷗說。
更多家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家紡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