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光伏產業價值鏈的驅動力
(1)政府主導下的採購商驅動。光伏發電應用和推廣的障礙是太陽能電池組件的成本和發電價格。太陽能發電在諸多新能源中成本最高。市場上商用太陽能電池片的轉換效率只有16.5%-17.4%。這使得安裝太陽能電池組需要較大的占地面積。在擁擠的城市利用屋頂安裝太陽能,或者將太陽能光伏產品集成到建築上(BIPV)是降低土地成本的最佳選擇。高昂的成本使得採購商在產業發展初期必須依賴政府優惠政策才能發展壯大。
德國是全球發電成本最高的國家之一,並且德國的石油嚴重依賴進口。德國政府在2000年實施《上網電價法》,並在2004年進行修訂。規定光伏發電必須上網,電力部門必須收購,上網電價每年下降5%(2009年改為每年下降9%),《上網電價法》實施超過20年。此法案的成功之處在於以下幾點:解決了電力的銷售和輸送問題;刺激了個人和企業投資光伏裝機積極性和裝機容量的爆發式增長;促使光伏企業積極開展技術創新,使光伏發電成本逐漸向化石能源發電靠攏。自2004年起,德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場。德國企業發展和積累了先進的技術,培植了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光伏發電成本也快速下降,從2004到2008年共降低了32%。
《上網電價法》憑藉其巨大成功得到其他國家的借鑑和推廣。2000年以來,世界併網光伏發電飛速發展,年增長率達到了40%。2010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累計裝機容量接近40GW。2010年全球太陽能光伏行業前5大市場分別為德國、義大利、捷克、日本和美國,大約占據了全球80%的需求,光伏市場仍然以已開發國家為主。從產業的未來全球規劃來看,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都制定了本國2020年的光伏發展路線。世界光伏產業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速,產業發展前景樂觀。另外,韓國、印度、巴西等眾多新興國家的加入擴大了市場的覆蓋廣度和市場規模,使得光伏產業逐漸擺脫對少數已開發國家市場的過度依賴。市場規模的擴大又吸引了新企業的加入,充分的競爭降低了產業鏈各環節的價格。光伏產業正朝著完全市場化方向穩步邁進,抵禦風險的能力越來越強。
(2)市場驅動。光伏產業的另一驅動來自掌握核心技術的生產商。以產業資本為原動力的全球價值鏈強調技術的研究與創新,生產工藝的不斷改進,產品的不斷更新,通過產業的垂直一體化達到規模經濟效應。在產業價值鏈中,各個環節對資金、技術、規模的要求不同,因而存在著組織形態與贏利水平的差異。
太陽能光伏發電的背景
英國石油(BP)研究數據顯示,儘管全球石油、天然氣已探明儲量小幅增加,但按照目前的消費速度,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僅夠使用40年,天然氣僅夠使用60年。並且傳統能源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氣體,是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為應對能源短缺和環境惡化,各國政府積極開發可替代的新能源。太陽能光伏電池的原材料矽的蘊藏量在地球的礦產中排名第二。太陽能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污染的清潔能源。這些優勢使光伏產業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投入。太陽能光伏發電利用半導體的光伏效應原理,把太陽輻射能轉換成電能。光伏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包含的環節有:晶體矽生產、矽錠與矽片生產、太陽能電池生產、組件封裝、光伏產品生產、光伏發電系統。
更多太陽能光伏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太陽能光伏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