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日央行網站在貨幣政策工具欄目新增一項「常備借貸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SLF)」,並且公布了今年1-9月開展此項新工具的操作情況,6-9月餘額分別為4160億元、3960億元、4100億元、3860億元。央行表示,在今年春節和6月份流動性異常波動時,都採取了相關操作。
從國際經驗看,中央銀行通常綜合運用常備借貸便利和公開市場操作兩大類貨幣政策工具管理流動性。常備借貸便利的主要特點:一是由金融機構主動發起,金融機構可根據自身流動性需求申請常備借貸便利;二是常備借貸便利是中央銀行與金融機構「一對一」交易,針對性強。三是常備借貸便利的交易對手覆蓋面廣,通常覆蓋存款金融機構。
全球大多數中央銀行具備借貸便利類的貨幣政策工具,但名稱各異,如美聯儲的貼現窗口(DiscountWindow)、歐央行的邊際貸款便利(MarginalLendingFacility)、英格蘭銀行的操作性常備便利(OperationalStandingFacility)、日本銀行的補充貸款便利(ComplementaryLendingFacility)、加拿大央行的常備流動性便利(StandingLiquidityFacility)、新加坡金管局的常備貸款便利(StandingLoanFacility),以及新興市場經濟體中俄羅斯央行的擔保貸款(SecuredLoans)、印度儲備銀行的邊際常備便利(MarginalStandingFacility)、韓國央行的流動性調整貸款(LiquidityAdjustmentLoans)、馬來西亞央行的抵押貸款(CollateralizedLending)等。
借鑑國際經驗,中國人民銀行於2013年初創設了常備借貸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SLF)。常備借貸便利是中國人民銀行正常的流動性供給渠道,主要功能是滿足金融機構期限較長的大額流動性需求。對象主要為政策性銀行和全國性商業銀行。期限為1-3個月。利率水平根據貨幣政策調控、引導市場利率的需要等綜合確定。常備借貸便利以抵押方式發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評級的債券類資產及優質信貸資產等。
2013年1-9月常備借貸便利開展情況
受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不確定性增強以及各種影響流動性的因素波動較大影響,近年來我國銀行體系短期流動性供求的波動性有所加大,尤其是當多個因素相互疊加或市場預期發生變化時,有可能出現市場短期資金供求缺口難以通過貨幣市場融資及時解決的情形,不僅加大了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難度,而且不利於中央銀行調節流動性總量。為提高貨幣調控效果,有效防範銀行體系流動性風險,增強對貨幣市場利率的調控效力,客觀上需要進一步創新和完善流動性供給及調節機制,不斷提高應對短期流動性波動的能力,為維持金融體系正常運轉提供必要的流動性保障。
借鑑國際經驗,中國人民銀行於2013年初創設了常備借貸便利,在銀行體系流動性出現臨時性波動時運用。1-9月,中國人民銀行開展了常備借貸便利操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13年春節前,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常備借貸便利解決了部分商業銀行因現金大量投放產生的資金缺口。6月份,在貨幣市場受多種因素疊加影響出現波動時,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常備借貸便利向貸款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宏觀審慎要求、有利於支持實體經濟、總量和進度比較穩健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對流動性管理出現問題的機構,也視情況採取了相應措施提供流動性支持,維護了金融穩定。中國人民銀行通過續發行三年期央票凍結長期流動性,通過常備借貸便利和公開市場逆回購提供必要的短期流動性支持,兩種操作相結合,既有利於在未來國際收支形勢不確定的情況下保持流動性適中水平,也有利於維護貨幣市場的穩定。三季度以來,鑑於我國國際收支形勢的變化,外匯流入量的增加,常備借貸便利適度有序減量操作,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平穩。總體看,開展常備借貸便利操作有助於有效調節市場流動性供給,促進金融市場平穩運行,防範金融風險。
更多央行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央行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