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自主品牌汽車走向國際市場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近年來,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
據不完全統計發現,2014年以來,國內企業共計在海外投資汽車及汽車零部件近2000億元。9月22日,武漢一家車企從事銷售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海外自主建廠是降低成本最直接的途徑,而直接併購對技術實力和品牌形象的提升效果最為明顯。
可喜的是,比亞迪、力帆等國內自主品牌巨頭已趕上「潮流」,紛紛在海外改擴建工廠,拓展屬於「中國汽車製造」的市場。與此同時,民營汽車零部件企業跨境收購占據了「半壁江山」。業內人士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國內車企進軍國外市場大多含著「新能源車」的金鑰匙,未來不可估量。
汽車出口量減少緣起海外建廠加速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東南部,擁有近50萬人口的蘭開斯特縣逐漸成為一個「汽車王國」。縣裡的一家汽車工廠內,工人們雖然有膚色之分,但工作服上無一例外地繡著三個拼音縮寫的英文字母--BYD。
比亞迪是中國電動汽車巨頭,但在世界範圍內動輒百年的汽車企業中,21歲的年紀只能算是「小字輩」。不過,「自2013年在美國設廠以來,比亞迪生產的電動巴士技術和質量不斷提升,在美國市場已供不應求。」談及成績,比亞迪美國公司董事長李柯無比自豪。
目前,比亞迪在蘭開斯特的工廠占地8000平方米,僱傭當地員工300多名,年產電動巴士300輛,主要用於城市公共運輸。
「300輛汽車廠能,對於技術和知名度相對落後的中國自主品牌而言已難能可貴,更何況比亞迪握住了『新能源車』這把金鑰匙。」9月23日,長期從事汽車研究的業內人士肖越接受長江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更為可喜的是,9月13日,比亞迪公司宣布,將在未來3年內擴大其美國蘭開斯特電動汽車工廠規模。根據擴建計劃,未來3年內,比亞迪將分階段將工廠面積擴大到3.7萬平方米,產能擴大到每年1000輛,產品範圍從電動巴士拓展到電動卡車和專用車輛,當地員工人數增加到1000名以上。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卻是自主車企海外遇困。事實上,自2012年起,我國汽車出口量便呈現走低趨勢,當年出口量為105.6萬輛,此後幾年持續下滑。2015年,我國汽車出口量已降至73萬輛,同比下滑20%。此前中汽協曾預計今年我國出口量同比將再度下滑10%,即64萬輛。這代表著,僅4年時間,我國汽車出口市場已萎縮近40%。
「不用過分擔心國內汽車出口量減少。」肖越認為,銷量下滑是受到了全球車市增速放緩的影響,同時我國車企在海外直接建廠,也間接拉低了出口量。
直接建廠成紮根海外的必由之路
從目前來看,車企資本「走出去」主要有三類模式,分別為當地組裝、自主建廠和直接併購。
9月22日,武漢一家車企從事銷售的相關負責人透露,整車出口不用在海外投入巨大資金,但往往會在一些國家遇到高額關稅的「壁壘」,儘管國內汽車動力高、價格低,但過關繳稅後,需要和當地車企拼市場,性價比驟降。
「出口散件並在當地組裝是目前最多的一種銷售方式,能有效地降低關稅等成本。」該負責人介紹,更為重要的是,這類車企會把當地當成「代工廠」,帶來相對巨大的就業量,成為當地政府的「座上賓」。
該負責人表示,自主建廠是降低成本最直接的途徑,也是投資較大的一種方式,不僅資金需求量大,而且要承擔市場風險。
「直接併購則是耗資巨大,但對技術實力和品牌形象的提升效果也顯而易見。」該負責人拿吉利收購沃爾沃舉例,2010年被吉利收購之後的沃爾沃已東山再起,2015財年沃爾沃全球銷量首次達到50萬輛,營業利潤擴大至上年度的3倍以上,經濟效益可見一斑。
「力帆汽車就是一個從出口汽車到直接建廠的例子。」肖越介紹,早在2007年,力帆汽車就與俄羅斯一家汽車工廠合作組裝造車。
在俄羅斯汽車市場整體低迷的同時,力帆今年前7個月銷量同比增長達四成。實際上,在俄羅斯,法系、日系、韓系等國際知名品牌車企都未缺席。
力帆汽車資料顯示,2015年7月,該車企製造廠在俄羅斯利佩茨克州聯邦經濟特區奠基。這是力帆在海外投資設立的第六座汽車製造廠,投資總額3億美元,工廠預計於2017年建成,初期年產汽車6萬輛。
肖越認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車企都已意識到,紮根海外市場、與國外經濟發展共成長,是企業壯大的必由之路,「目前來看,到國外投資的車企大多有『新能源』
民營汽車零部件企業加入跨境併購「大潮」
2015年,國務院公布了關於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指導意見,重點指出要加快自主品牌汽車走向國際市場。這表示,國產汽車「走出去」已成為國家戰略。
根據多家權威機構和企業發布的公開信息,長江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2014年以來,國內企業共計在海外投資汽車及汽車零部件近2000億元。
這其中金額最大的當屬中國化工收購倍耐力。2015年3月,中國化工集團宣布,收購義大利輪胎製造商倍耐力26.2%股權,此後將對其他股份進行收購,該交易總價約為71億歐元。2016年6月1日,中國化工開始正式掌權倍耐力。被收購的倍耐力是全球第五大輪胎製造商,擁有140多年的研發製造歷史。
國內企業併購最多的是海外q汽車零部件企業,這其中包括2015年9月,中航工業汽車5.72億美元收購美國瀚德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瀚德公司是世界一流的汽車密封和防震產品供應商,2014年實現銷售收入8.25億美元。
近幾年,大量民營汽車零部件企業參與跨境併購「大潮」,併購數量和交易金額均占據了「半壁江山」。2015年11月,我國福耀玻璃收購的通用汽車美國舊工廠開始投產,首批車窗玻璃供應現代美國工廠。美國通用俄亥俄州的這家工廠於2008年關閉,2014年,福耀玻璃宣布在該工廠投資2億美元投產汽車玻璃。
肖越認為,從收購的企業來看,雖然並非耳熟能詳,但大多是細分行業的領軍者,這對企業突破技術瓶頸、融入企業業主流群體有深遠影響。
大舉進入海外市場,企業的風險如何把控?肖越介紹,上汽集團收購韓國雙龍汽車是汽車併購中知名的失敗案例。想藉助雙龍汽車技術提升研發實力的上汽,對收益的預期過高導致缺少市場,最終使得雙龍汽車破產。
肖越說,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最主要的目的是盈利,這需要該企業事先找好切合自身條件和實施策略的投資對象。同時,企業要學習用國際視野思考企業的發展戰略,特別是要考慮投資或併購後的整合問題,充分評估文化、理念、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因為有前車之鑑,如今企業在開展海外投資和併購前,大多會對技術、品牌、文化等進行考察,避免投資失敗。」
部分重大國內企業海外併購交易
國內企業併購對象涉及資金中國化工 義大利倍耐力輪胎公司532億東風集團法國PSA集團60億方源資本美國百利得汽車安全系統公司53億中航工業美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Henniges 53億
株洲時代新材德國采埃孚集團BOGE24億上海集優機械荷蘭Nedschroef20億中航工業機電系統德國海力達公司36億萬豐奧威加拿大萬豐鎂瑞丁 13.5億。更多相關行業信息請查閱《2016-2021年自主品牌轎車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
更多汽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汽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