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電信嘗試民資合作開放更多業務 聯通電信合併傳言落空

電信嘗試民資合作開放更多業務 聯通電信合併傳言落空

2016-01-01 09:22:14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是我國特大型國有通信企業、上海世博會全球合作夥伴,連續多年入選"世界500強企業",主要經營固定電話、移動通信、衛星通信、網際網路接入及應用等綜合信息服務。2016年5月,國務院首批雙創「企業示範基地」。8月,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在"2016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29位。

  電信混改提速開放更多業務

  日前,中國聯通發布公告稱,母公司中國聯通集團正在研究和討論混合所有制改革實施方案。公告稱,聯通集團被列入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批試點事項,目前尚未得到最終批准,還存在不確定性,具體實施方案也仍在討論中。中國聯通11日股價漲停,報收每股4.80元。

  「三大運營商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所致。」有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內憂」是指電信業試點「營改增」後,面臨的巨大的業績下滑壓力,以及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對運營商傳統業務造成的衝擊;「外患」則是中美、中澳、中韓、中日等雙邊談判要求國內進一步開放電信業,以及WTO框架下關於進一步開放國內電信業的談判即將重啟。在這樣雙重壓力下,三大運營商自身的改革已刻不容緩。

  2016-2021年中國電信業務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表明,儘管目前中國聯通尚未公布混改具體方案,但業內普遍預測其核心是向民資開放更多電信業務。根據《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目前包括增值電信業務在內的八個重點電信業領域已向民資開放。虛擬運營商業務和寬帶接入業務也已逐步展開試點。根據《經濟參考報》記者此前從三大運營商處獲得的信息,未來三大運營商還有可能將網際網路應用、ICT、雲計算、增值服務、大數據等多項業務向民資開放。此外,在資本層面三大運營商也將嘗試和民資展開合作。

  此前中國電信向記者透露,可以通過控股、參股、兼併收購等多種模式和民營資本進一步加大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聯通電信合併傳言落空

  2015年資本市場頻傳有關電信和聯通兩家合併的消息,而即便工信部和運營商屢屢闢謠,聯通電信合併的傳聞在這一年中仍是隔三差五就要瘋傳一回。而只要一有合併傳聞,兩家公司股價就扶搖直上。

  2016年初,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正式簽署了「資源共建共享,客戶服務提質」的戰略合作協議,稱雙方將在五個方面開展戰略合作,更是讓外界認定了合併的傳聞。不過,此次聯通納入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標誌著「電信聯通合併」將基本落空。

  業內人士指出,監管部門一直希望打造一個相對均衡的市場競爭格局,在歷史上也曾經對電信業進行了幾輪「外科手術式」的重組,甚至還通過通信制式進行平衡。但自從發放4G試商用牌照以來,中國移動又再次回到了一家獨大的局面,占據了全行業利潤的80%以上。而且,中國移動開始規模進入固網市場,給電信和聯通造成了很大壓力。

  2015年媒體報導中就曾指出,民資進入電信央企,實現混合所有制將是大機率事件。而聯通會成為央企一個混改的先行軍。

  據了解,早在2014年8月份,中國聯通高層就表示過,中國聯通在思考和探索混合所有制,可能會在創新型業務領域,及增值業務領域方面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在這些方面已有所行動,但具體未能透露。有猜測可能會引入BAT股份。

  早在兩年前,馬雲希望入股聯通就已經成為人所共知的秘密,而期間確實有針對此事的數次專項調研,最終因關係到國家安全和基礎設施問題,而未有定論。如果一旦政策明朗,聯通引入民資必定是一個精彩故事。

  不過,有TMT分析師在與記者交流時認為,現在這些都是猜測,沒必要考慮這些事情。現在唯一要考慮的是,整個聯通的股權要稀釋,一部分股權要讓給第三方,這對提升公司的治理能力和激勵機制有較大的好處。

更多電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信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