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陳清泉:IT業要與汽車產業加大融合

陳清泉:IT業要與汽車產業加大融合

2018-01-01 09:00:33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6月20-21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的2018全球智能汽車前沿峰會在深圳舉辦。本次論壇邀請行業內的專家討論智能汽車的發展進程與發展路線,研究當前智能汽車核心技術進展與未來發展,並就智能汽車中的5G通信技術與智能汽車測試技術與測試方法、智能汽車的法律法規與標準等核心問題展開研討。

  活動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發表了主題演講。他表示,電動化、自動駕駛以及互聯共享這三者一定要互相融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在他看來,當下要想實現汽車革命,一定是兩大產業一起合作,一個是汽車產業,另一個是IT產業,但他同時強調,汽車產業的門檻不像手機那麼簡單,所以IT產業進來一定要跟汽車老大哥存有敬畏精神。

  以下為發言實錄:

  王教授、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朋友、傳媒界的朋友,我今天很高興參加這個會,今天王教授也講了,汽車革命來了,汽車革命的內涵是三個:電動化、自動駕駛、互聯共享。我認為這三個內容一定要互相融合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因為電動化只給你提供一個基礎,電動化了,電動化以後就為無人駕駛提供更好的技術。無人駕駛也不能忽略共享,所以只有三個在一起才能夠發揮最大的效果,對社會才能有最大的益處。

  因為今天時間的關係我不能展開講,我今天要講的就是目前世界,美國、歐洲、日本、中國對智能汽車的一些形勢,有哪些產業鏈、有哪些關鍵技術,只能點一點,時間關係我就不能展開。

  我最近在北京創立了院士科創中心,這個院士科創中心除了在北京以外,在國內其他地方,在海南、大連,還有在外國,在德國、土耳其、韓國,下個月在韓國有個活動,也設立了。為什麼要設立這個東西?在創新過程中學校實驗室的科學,從科學技術,從技術到產品,從產品到市場是有隔閡的,是有壁壘的,這個壁壘來自哪裡呢?這個壁壘往往來自不同專家的認識不同,不同官員的認識不同,不同的企業家觀念不同,為什麼不同?因為認識不同,所以有一個平台讓大家交流,讓大家辯論,讓大家來評估。

  另外一個壁壘來自不同利益鏈,不同產業鏈,到最後因為利益鏈不同也很難實現。所以通過這個平台我提出一個理念,就是跨界融合,首先是創新驅動,跨界融合,科技強國,然後是「一帶一路」。跨界融合的含義一定是有多學科的交叉,實際上智能汽車就是類似折算的,多學科的技術交叉重合,不同的產業模式、不同的商業模式,多層次的立體體制,國內國外的,從縣一級、區一級到中央,我們希望起三個功能,一個是智庫的作用,一個是加速器的作用,一個是孵化器的作用。我提出奧運科技,你要把技術,技術要成功一定要跟政策,四大要素要融合,有了技術,要有政策,有了政策要懂得市場,要懂得金融,然後用文化推動。這是成立大會的時候,在土耳其設立了,在韓國設立了。

  現在講到大灣區昨天大灣區簽約聯盟,我認為這個對我們是有很大的作用,我認為會在深圳開也是很有意義的,因為深圳是大灣區的重要的重鎮,大灣區是中央的政策,是「9+2」,這個是中央的決策,我們怎麼能夠乘東風,根據中央的決策,你看看這個數據,從2016年、2022年,一直到2050年,大灣區的經濟總量是最大的,大灣區的建設會超過王教授所在的舊金山大灣區,會超過紐約大灣區,會超過東京大灣區,我們是「9+2」,九個城市加二,所以成為世界經濟總量的第一大彎曲,我們怎麼能夠乘著這個東風把智能汽車能夠在大灣區裡面發展起來。大灣區裡面是「9+2」,不同體制的,也有一國兩制的,另外我認為這個「9+2」應該要充分發揮,各有所長,一定要協同創新,不要低級重複,你做我也做,結果很多往往是低級重複,低級重複以後惡性循環,價錢壓低,我們要發揮好九個城市的特長,各取特色,要適當差異化,並且可不可以資源共享、互聯互通,都可以通用,大家可以商量哪些東西可以資源共享,互聯互通,這樣的話可以省很多的審批過程。

  另外我們發揮九個城市跟港澳,因為港澳國際化,有人才優勢和國際金融優勢,可惜港澳對科技需求不迫切,因為特別是香港,我一再提出來,香港過分地依賴地產和股票,這種經濟是不健康的,香港的院士密集度在中國也是比較高的,14個兩院院士,香港的大學在全世界的排名比國內的排名都高。可是香港對科技沒有需求,因為香港那些公司要技術跟國外買,沒有很好的孵化技術。但是從科研到孵化,香港缺乏孵化的機制,而深圳孵化機制比香港好。所以怎麼樣能夠加強合作?有很多案例,現在科技大學的學生在那裡得不到發揮,到這裡馬上就成長起來了。

  汽車革命到來了。汽車的出現改變了世界,我非常佩服福特,它雖然不是發明發動機的,但是它是能夠把汽車產業化,因為本來汽車很貴,都是手工製造,它把汽車產業化,使得汽車能夠進入家庭,所以汽車的出現改變了世界,但是今天輪到汽車要被改造的時候,因為今天的汽車給城市帶來的疾病,交通堵塞、交通傷亡、城市空氣污染、能源不可持續,所以汽車一定要被改造,所以汽車革命到來了。今天參加這個會就是汽車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汽車革命的內涵就是電動化、自動駕駛、互聯共享。怎麼樣完成汽車革命?一定是兩大產業一起合作,一個是汽車產業,一個是IT產業。汽車產業100多年的歷史,它的身體非常強壯,可惜它的腦袋有一點衰退,不給它衝擊的話,它進步太慢了,所以IT產業進來。IT產業對市場很敏感、對網際網路很熟悉,可惜IT產業的身體不夠強壯,因為做汽車不像做手機那麼簡單,汽車有幾千個零部件,有認證過程非常嚴格,因為涉及到人的生命,門檻不是像手機那麼簡單,技術門檻、資本門檻、生產產量,所以IT產業進來一定要跟汽車老大哥有個敬畏精神,使得兩個產業一起結合才能完成這個革命。

  中國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怎麼健康發展呢?我認為要做到一、二、三、四。「一」是創新驅動,開發國民車、高端車、專用車等。「二」是雙輪驅動,政策驅動和市場驅動。第三是好的產品、好的基礎設施、好的商業模式。第四是四網融合,交通網、能源網、信心網、人文網融合。電動汽車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電動汽車是一個能源的載體,信息的載體。因為電動汽車用的是電力,而電力是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新能源,太陽能、風能,各種各樣的能源通過電動車這個載體,可以優化所有的電動汽車,因為電動汽車裡面有電池,電池裡面可以跟電網跑,所以你一定要充分利用電動汽車作為改造能源體系的一個載體。我最近的研究就是把能源跟信息結合,開放能源計算機、開放能源銀行,我做了一個示範,大家有機會到北京未來城低碳研究所,我有一個示範,跟計算機一樣,開發能源作業系統,把各種能源優化配置,有一個儲存系統、作業系統。

  我要解決什麼問題呢?我要解決四大矛盾,第一是傳統能源跟新能源的矛盾,第二是一次能源跟二次能源矛盾,第三是集中能源和分布能源的矛盾等等。我要搞清楚能源流、物資流跟信息流,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現在我們國家傳統能源跟新能源是有矛盾的,因為它的物理特性不一樣,傳統能源量很大,大機器燒煤、燒油,新能源是間歇性的,量很小,很難控制。一調解、一放寬發電廠的效率就不高了,我用能源計算機就可以優化,現在我們國家是太陽能、風電最大,可是也是棄風棄電,用氫氣儲存,氫氣就是物資流,把能源流變成物資流,把它保存,明天藥用的時候氫氣跟氧氣結合。我這裡要傳達的意思,我們雖然是搞新能源汽車,但是你一定要把整個能源結構的改造,並且要搞新能源汽車一定要跟智能駕駛、跟智能汽車、跟智慧城市、跟智慧能源聯結在一起,你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我要傳達的信息。我們現在搞的是智能汽車,跟智能聯繫在一起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這個圖表示我們自動駕駛可以發揮很大的經濟效益,我就不展開了。世界上主要的顧問公司都做了很多的報告,他們的報告都得到共識,就是要綠色、互聯、智能。美國、日本、歐洲紛紛把智能汽車作為他們發展的熱點,智能汽車具備高科技、跨界融合的訴求,社會經濟效益非常大,所以被美、日、歐汽車強國視為發展的重大方向,並且與環境系統緊密結合,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將成為重要的支撐。基於自動駕駛駕駛技術的技術安全、科技,包括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可能成為汽車普及的一個多世紀以來最大的技術革新。所以這些都值得我們來關注。

  再看看歐盟,也對發展路線制定了目標,兩條發展路線,高速公路與城市工狂的智能汽車,到2020年的目標,ACC和LKA的技術結合,並融合環境感知(由X)表示,相當於SAE3的階段。

  這是日本的情況,日本的發展路線為高速與城市駕駛相結合,強調ITS系統的重要作用,日本2020年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定位國際領先,通過SIP國家項目有效推進。

  我們發改委也不落後,我們發改委把智能汽車是中國汽車發展的重大機遇,事關全局、事關長遠、事關重大。國家智能汽車創新發展的戰略就是集中優勢資源、聚焦核心技術、出台法律法規、制定產業標準、建立配套設施。在今天舉辦這個活動也是作為這個活動大革命的一個行動。

  國外自動駕駛的嘗試,在芬蘭、在荷蘭、在美國、在法國、在奔馳基地、在日本都已經開始嘗試了,時間關係我也不展開。我們國內往往集中在L2的研發和量產,在L3和L4進行研究、預研。國外客車大多數集中在L3跟L4的研發和驗證。

  我們這個會帶來很大新的產業鏈,Tier1從傳感技術、識別和技術融合,一直到目標物的融合的判定,決策、車輛動態控制、執行器,有實力的整車廠往往會獨立或者聯合開發,當然這個也跟電動車以後,以後到底關係怎麼樣呢?我就觀察了2014年,強調的是開發各種好的器件,讓OEM來整合,但是還有另外一個公司比較小,很有創意,它是集中控制,它特別強調汽車的動力控制、能源控制、智能交通全部在一個平台,他認為這樣有效,但是因為要全部數據共享公開,所以現在進展也不是很快,以後數據公開可能有風險。

  到底走哪一條路我跟大家討論一下,這些產業鏈裡面OEM做什麼,Tier1做什麼?Tier2做什麼?大家要討論一下。這是技術,到底自動駕駛的技術緊迫在哪裡?最頂層的感知層的信息安全,系統級的信息安全,整車級的系統安全,下面零部件的測試、功能安全測試、整車測試,所以從感知層、融合層、認知層、規劃層、決策層、控制層、控制/交互,這裡面有好多好多的技術,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超聲波、紅外表現,一直到數據的接收、如數據的融合,一直到靜態周圍環境態勢圖、歷史圖動態周圍環境態勢圖、歷史圖、全局路線規劃、局部路線規劃、行為決策,控制模塊,最後到執行層那麼多的技術。如果按照分類的話,國外是駕駛技術,包括環境的感知、數據的融合、尾花的決策、車輛控制、系統架構、執行器,這是駕駛技術。第二類是車聯網技術,車聯網技術包括V2X、人機互動、網絡安全。第三是定位技術,高精度地圖、精確定位、持久定位。如果把關鍵技術分解的話,就包括傳感目標結果的融合、決策和控制、動態控制三大類,時間關係我也不展開。

  只有把三大革命融合在一起才能夠對社會發生最大的效益,可以解決能源問題、環境問題、安全問題、擁堵問題,都可以通過智能汽車解決這個問題。你要重新理清楚,新的產業來了,對汽車格局和三類生態會發生重大的影響,你們要各就各位,你們要站在那裡,你們要做好自己,但是最關鍵的要有核心技術,要有領軍人才,現在很多從外國請了領軍人才,對外國的我提出了標準,第一在外國學過,第二個在外國干過,更重要的是第三個,有沒有在外國贏過,有沒有在外國打過贏戰,不要在外國打輸就回來了,這是最重要的。你如果在外國打過贏仗肯定有經驗,肯定知道你的對手是什麼。

  這是智能駕駛分級,時間關係我就也不展開了。智能汽車網聯技術的架構時間關係我也不展開。智能汽車需要建立智能安全體系標準,行駛安全、信息安全、服務安全,這就是汽車要比手機難得多,因為牽扯到人的生命安全。智能汽車帶動「人流、物流、信息流多維智慧城市網絡,所以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機器學習、大數據、個性化需求融合,這是一個最典型的跨界融合的地方,就會帶來新的汽車革命。(英語)

  最後我做一個小結,用李德毅院士的話說,什麼是無人駕駛?無人駕駛首先是要感知,感知以後就要認知、要學習,認知以後就要執行,所以感知、認知跟行動。我再總結一下,目前有些關鍵技術,現在無人駕駛,氣候好的時候很好,一氣候不好就模糊了,所以有一個挑戰,怎麼搞一個高清的地圖,怎麼能夠高清定位,怎麼能夠加強我們的感知能力跟認知能力,比如說我們需要用5G,希望能夠用5G大規模多入多出,AAS天線、毫米波超寬帶V2X、邊緣雲駕駛、大規模雲端物理層雲端學習、無人駕駛汽車連接智能交通系統。這個是跨界融合,通過無人駕駛汽車能夠把三個革命發揮得更好,所以我們是希望大家明道,明道以後要乘勢、要奔騰。創新驅動,提高我們的原創新和轉化效益。

  掌握核心技術、培育領軍人才,創中國品牌,要成功的四大要素:科技、政策、市場、金融,什麼是成功?英文的成功是SUCCESS,市場、技術,把知識變成知識,今天人民幣還不是,Y就是人民幣,要成功一定要有六個願景,第一個是解放思想,特別是革命來了,革命怎麼解決思想?第一,把眼睛放在那裡,要解放思想,看到前瞻性的問題。第二,眼睛要放在後面,吸取歷史的教訓。第三個要看到社會的需要,國家的需要。第四個把眼睛放在下面,第五個要把眼睛看歐美,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高端科技、高端人才都是在西方,現在逐漸回到中國,這是要借鑑歐美,我們也要借鑑日韓的經驗,Inspiration,要有激情,這樣才可以有想像力,有了想像力就可以有創新,但是不要忘記集成很重要,特別是智能汽車,智能汽車是很大的集成,要重新洗牌,要重新組織,集成才能夠實現,但是沒有錢也不行,我們今天也可能有風投的人來,但是對年輕的朋友你把你的青春投入到你的事業是最大的投資,謝謝大家。

更多IT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IT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IT熱門推薦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