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21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的2018全球智能汽車前沿峰會在深圳舉辦。本次論壇邀請行業內的專家討論智能汽車的發展進程與發展路線,研究當前智能汽車核心技術進展與未來發展,並就智能汽車中的5G通信技術與智能汽車測試技術與測試方法、智能汽車的法律法規與標準等核心問題展開研討。
活動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發表了主題演講。他表示,電動化、自動駕駛以及互聯共享這三者一定要互相融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在他看來,當下要想實現汽車革命,一定是兩大產業一起合作,一個是汽車產業,另一個是IT產業,但他同時強調,汽車產業的門檻不像手機那麼簡單,所以IT產業進來一定要跟汽車老大哥存有敬畏精神。
以下為發言實錄:
王教授、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朋友、傳媒界的朋友,我今天很高興參加這個會,今天王教授也講了,汽車革命來了,汽車革命的內涵是三個:電動化、自動駕駛、互聯共享。我認為這三個內容一定要互相融合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因為電動化只給你提供一個基礎,電動化了,電動化以後就為無人駕駛提供更好的技術。無人駕駛也不能忽略共享,所以只有三個在一起才能夠發揮最大的效果,對社會才能有最大的益處。
因為今天時間的關係我不能展開講,我今天要講的就是目前世界,美國、歐洲、日本、中國對智能汽車的一些形勢,有哪些產業鏈、有哪些關鍵技術,只能點一點,時間關係我就不能展開。
我最近在北京創立了院士科創中心,這個院士科創中心除了在北京以外,在國內其他地方,在海南、大連,還有在外國,在德國、土耳其、韓國,下個月在韓國有個活動,也設立了。為什麼要設立這個東西?在創新過程中學校實驗室的科學,從科學技術,從技術到產品,從產品到市場是有隔閡的,是有壁壘的,這個壁壘來自哪裡呢?這個壁壘往往來自不同專家的認識不同,不同官員的認識不同,不同的企業家觀念不同,為什麼不同?因為認識不同,所以有一個平台讓大家交流,讓大家辯論,讓大家來評估。
另外一個壁壘來自不同利益鏈,不同產業鏈,到最後因為利益鏈不同也很難實現。所以通過這個平台我提出一個理念,就是跨界融合,首先是創新驅動,跨界融合,科技強國,然後是「一帶一路」。跨界融合的含義一定是有多學科的交叉,實際上智能汽車就是類似折算的,多學科的技術交叉重合,不同的產業模式、不同的商業模式,多層次的立體體制,國內國外的,從縣一級、區一級到中央,我們希望起三個功能,一個是智庫的作用,一個是加速器的作用,一個是孵化器的作用。我提出奧運科技,你要把技術,技術要成功一定要跟政策,四大要素要融合,有了技術,要有政策,有了政策要懂得市場,要懂得金融,然後用文化推動。這是成立大會的時候,在土耳其設立了,在韓國設立了。
現在講到大灣區昨天大灣區簽約聯盟,我認為這個對我們是有很大的作用,我認為會在深圳開也是很有意義的,因為深圳是大灣區的重要的重鎮,大灣區是中央的政策,是「9+2」,這個是中央的決策,我們怎麼能夠乘東風,根據中央的決策,你看看這個數據,從2016年、2022年,一直到2050年,大灣區的經濟總量是最大的,大灣區的建設會超過王教授所在的舊金山大灣區,會超過紐約大灣區,會超過東京大灣區,我們是「9+2」,九個城市加二,所以成為世界經濟總量的第一大彎曲,我們怎麼能夠乘著這個東風把智能汽車能夠在大灣區裡面發展起來。大灣區裡面是「9+2」,不同體制的,也有一國兩制的,另外我認為這個「9+2」應該要充分發揮,各有所長,一定要協同創新,不要低級重複,你做我也做,結果很多往往是低級重複,低級重複以後惡性循環,價錢壓低,我們要發揮好九個城市的特長,各取特色,要適當差異化,並且可不可以資源共享、互聯互通,都可以通用,大家可以商量哪些東西可以資源共享,互聯互通,這樣的話可以省很多的審批過程。
另外我們發揮九個城市跟港澳,因為港澳國際化,有人才優勢和國際金融優勢,可惜港澳對科技需求不迫切,因為特別是香港,我一再提出來,香港過分地依賴地產和股票,這種經濟是不健康的,香港的院士密集度在中國也是比較高的,14個兩院院士,香港的大學在全世界的排名比國內的排名都高。可是香港對科技沒有需求,因為香港那些公司要技術跟國外買,沒有很好的孵化技術。但是從科研到孵化,香港缺乏孵化的機制,而深圳孵化機制比香港好。所以怎麼樣能夠加強合作?有很多案例,現在科技大學的學生在那裡得不到發揮,到這裡馬上就成長起來了。
汽車革命到來了。汽車的出現改變了世界,我非常佩服福特,它雖然不是發明發動機的,但是它是能夠把汽車產業化,因為本來汽車很貴,都是手工製造,它把汽車產業化,使得汽車能夠進入家庭,所以汽車的出現改變了世界,但是今天輪到汽車要被改造的時候,因為今天的汽車給城市帶來的疾病,交通堵塞、交通傷亡、城市空氣污染、能源不可持續,所以汽車一定要被改造,所以汽車革命到來了。今天參加這個會就是汽車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汽車革命的內涵就是電動化、自動駕駛、互聯共享。怎麼樣完成汽車革命?一定是兩大產業一起合作,一個是汽車產業,一個是IT產業。汽車產業100多年的歷史,它的身體非常強壯,可惜它的腦袋有一點衰退,不給它衝擊的話,它進步太慢了,所以IT產業進來。IT產業對市場很敏感、對網際網路很熟悉,可惜IT產業的身體不夠強壯,因為做汽車不像做手機那麼簡單,汽車有幾千個零部件,有認證過程非常嚴格,因為涉及到人的生命,門檻不是像手機那麼簡單,技術門檻、資本門檻、生產產量,所以IT產業進來一定要跟汽車老大哥有個敬畏精神,使得兩個產業一起結合才能完成這個革命。
中國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怎麼健康發展呢?我認為要做到一、二、三、四。「一」是創新驅動,開發國民車、高端車、專用車等。「二」是雙輪驅動,政策驅動和市場驅動。第三是好的產品、好的基礎設施、好的商業模式。第四是四網融合,交通網、能源網、信心網、人文網融合。電動汽車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電動汽車是一個能源的載體,信息的載體。因為電動汽車用的是電力,而電力是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新能源,太陽能、風能,各種各樣的能源通過電動車這個載體,可以優化所有的電動汽車,因為電動汽車裡面有電池,電池裡面可以跟電網跑,所以你一定要充分利用電動汽車作為改造能源體系的一個載體。我最近的研究就是把能源跟信息結合,開放能源計算機、開放能源銀行,我做了一個示範,大家有機會到北京未來城低碳研究所,我有一個示範,跟計算機一樣,開發能源作業系統,把各種能源優化配置,有一個儲存系統、作業系統。
我要解決什麼問題呢?我要解決四大矛盾,第一是傳統能源跟新能源的矛盾,第二是一次能源跟二次能源矛盾,第三是集中能源和分布能源的矛盾等等。我要搞清楚能源流、物資流跟信息流,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現在我們國家傳統能源跟新能源是有矛盾的,因為它的物理特性不一樣,傳統能源量很大,大機器燒煤、燒油,新能源是間歇性的,量很小,很難控制。一調解、一放寬發電廠的效率就不高了,我用能源計算機就可以優化,現在我們國家是太陽能、風電最大,可是也是棄風棄電,用氫氣儲存,氫氣就是物資流,把能源流變成物資流,把它保存,明天藥用的時候氫氣跟氧氣結合。我這裡要傳達的意思,我們雖然是搞新能源汽車,但是你一定要把整個能源結構的改造,並且要搞新能源汽車一定要跟智能駕駛、跟智能汽車、跟智慧城市、跟智慧能源聯結在一起,你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我要傳達的信息。我們現在搞的是智能汽車,跟智能聯繫在一起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這個圖表示我們自動駕駛可以發揮很大的經濟效益,我就不展開了。世界上主要的顧問公司都做了很多的報告,他們的報告都得到共識,就是要綠色、互聯、智能。美國、日本、歐洲紛紛把智能汽車作為他們發展的熱點,智能汽車具備高科技、跨界融合的訴求,社會經濟效益非常大,所以被美、日、歐汽車強國視為發展的重大方向,並且與環境系統緊密結合,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將成為重要的支撐。基於自動駕駛駕駛技術的技術安全、科技,包括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可能成為汽車普及的一個多世紀以來最大的技術革新。所以這些都值得我們來關注。
再看看歐盟,也對發展路線制定了目標,兩條發展路線,高速公路與城市工狂的智能汽車,到2020年的目標,ACC和LKA的技術結合,並融合環境感知(由X)表示,相當於SAE3的階段。
這是日本的情況,日本的發展路線為高速與城市駕駛相結合,強調ITS系統的重要作用,日本2020年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定位國際領先,通過SIP國家項目有效推進。
我們發改委也不落後,我們發改委把智能汽車是中國汽車發展的重大機遇,事關全局、事關長遠、事關重大。國家智能汽車創新發展的戰略就是集中優勢資源、聚焦核心技術、出台法律法規、制定產業標準、建立配套設施。在今天舉辦這個活動也是作為這個活動大革命的一個行動。
國外自動駕駛的嘗試,在芬蘭、在荷蘭、在美國、在法國、在奔馳基地、在日本都已經開始嘗試了,時間關係我也不展開。我們國內往往集中在L2的研發和量產,在L3和L4進行研究、預研。國外客車大多數集中在L3跟L4的研發和驗證。
我們這個會帶來很大新的產業鏈,Tier1從傳感技術、識別和技術融合,一直到目標物的融合的判定,決策、車輛動態控制、執行器,有實力的整車廠往往會獨立或者聯合開發,當然這個也跟電動車以後,以後到底關係怎麼樣呢?我就觀察了2014年,強調的是開發各種好的器件,讓OEM來整合,但是還有另外一個公司比較小,很有創意,它是集中控制,它特別強調汽車的動力控制、能源控制、智能交通全部在一個平台,他認為這樣有效,但是因為要全部數據共享公開,所以現在進展也不是很快,以後數據公開可能有風險。
到底走哪一條路我跟大家討論一下,這些產業鏈裡面OEM做什麼,Tier1做什麼?Tier2做什麼?大家要討論一下。這是技術,到底自動駕駛的技術緊迫在哪裡?最頂層的感知層的信息安全,系統級的信息安全,整車級的系統安全,下面零部件的測試、功能安全測試、整車測試,所以從感知層、融合層、認知層、規劃層、決策層、控制層、控制/交互,這裡面有好多好多的技術,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超聲波、紅外表現,一直到數據的接收、如數據的融合,一直到靜態周圍環境態勢圖、歷史圖動態周圍環境態勢圖、歷史圖、全局路線規劃、局部路線規劃、行為決策,控制模塊,最後到執行層那麼多的技術。如果按照分類的話,國外是駕駛技術,包括環境的感知、數據的融合、尾花的決策、車輛控制、系統架構、執行器,這是駕駛技術。第二類是車聯網技術,車聯網技術包括V2X、人機互動、網絡安全。第三是定位技術,高精度地圖、精確定位、持久定位。如果把關鍵技術分解的話,就包括傳感目標結果的融合、決策和控制、動態控制三大類,時間關係我也不展開。
只有把三大革命融合在一起才能夠對社會發生最大的效益,可以解決能源問題、環境問題、安全問題、擁堵問題,都可以通過智能汽車解決這個問題。你要重新理清楚,新的產業來了,對汽車格局和三類生態會發生重大的影響,你們要各就各位,你們要站在那裡,你們要做好自己,但是最關鍵的要有核心技術,要有領軍人才,現在很多從外國請了領軍人才,對外國的我提出了標準,第一在外國學過,第二個在外國干過,更重要的是第三個,有沒有在外國贏過,有沒有在外國打過贏戰,不要在外國打輸就回來了,這是最重要的。你如果在外國打過贏仗肯定有經驗,肯定知道你的對手是什麼。
這是智能駕駛分級,時間關係我就也不展開了。智能汽車網聯技術的架構時間關係我也不展開。智能汽車需要建立智能安全體系標準,行駛安全、信息安全、服務安全,這就是汽車要比手機難得多,因為牽扯到人的生命安全。智能汽車帶動「人流、物流、信息流多維智慧城市網絡,所以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機器學習、大數據、個性化需求融合,這是一個最典型的跨界融合的地方,就會帶來新的汽車革命。(英語)
最後我做一個小結,用李德毅院士的話說,什麼是無人駕駛?無人駕駛首先是要感知,感知以後就要認知、要學習,認知以後就要執行,所以感知、認知跟行動。我再總結一下,目前有些關鍵技術,現在無人駕駛,氣候好的時候很好,一氣候不好就模糊了,所以有一個挑戰,怎麼搞一個高清的地圖,怎麼能夠高清定位,怎麼能夠加強我們的感知能力跟認知能力,比如說我們需要用5G,希望能夠用5G大規模多入多出,AAS天線、毫米波超寬帶V2X、邊緣雲駕駛、大規模雲端物理層雲端學習、無人駕駛汽車連接智能交通系統。這個是跨界融合,通過無人駕駛汽車能夠把三個革命發揮得更好,所以我們是希望大家明道,明道以後要乘勢、要奔騰。創新驅動,提高我們的原創新和轉化效益。
掌握核心技術、培育領軍人才,創中國品牌,要成功的四大要素:科技、政策、市場、金融,什麼是成功?英文的成功是SUCCESS,市場、技術,把知識變成知識,今天人民幣還不是,Y就是人民幣,要成功一定要有六個願景,第一個是解放思想,特別是革命來了,革命怎麼解決思想?第一,把眼睛放在那裡,要解放思想,看到前瞻性的問題。第二,眼睛要放在後面,吸取歷史的教訓。第三個要看到社會的需要,國家的需要。第四個把眼睛放在下面,第五個要把眼睛看歐美,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高端科技、高端人才都是在西方,現在逐漸回到中國,這是要借鑑歐美,我們也要借鑑日韓的經驗,Inspiration,要有激情,這樣才可以有想像力,有了想像力就可以有創新,但是不要忘記集成很重要,特別是智能汽車,智能汽車是很大的集成,要重新洗牌,要重新組織,集成才能夠實現,但是沒有錢也不行,我們今天也可能有風投的人來,但是對年輕的朋友你把你的青春投入到你的事業是最大的投資,謝謝大家。
更多IT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IT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