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板栗行業生產技術不斷提升,板栗行業發展迅速,逐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多樣化、多層次的消費市場。與此同時國內企業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收益,企業間的競爭越演越烈,致使板栗行業在2010年的市場走勢及發展狀況備受關注。以下是對我國板栗行業分析:
國際上最重要的商品栗有四種,即中國的栗(板栗)、日本栗、歐州栗和美州栗,中國板栗行業產業鏈及資源整合分析報告統計,90年代世界栗實的年產量約50萬噸,我國板栗的年產量約6萬噸,占世界栗實年產量的1/8。中國板栗林建設呈現出前所田末有的發展態勢:面積迅速劇增,單產穩步提高,總產量逐年創記錄。就面積而言,「七五」產板栗省區平均每年畝省至少增加1萬畝,到本世紀末,可接近800萬畝,就產量而言,「七五」期間平均畝產約20斤,「八五」增加到30斤/畝,「九五」末,可接近兩年800萬畝,年產量可望突破15萬甚至20萬大關,比5年前翻一翻。另一方面,中國板栗的平均畝產的將來達到西方已開發國家畝產量的1/2是毫無問題的。就價格而言,幾年之內板栗就由8-10元/斤降至5-6元/斤,再降至目前的3-4元/斤。
我國板栗地方品種類型資源豐富,據初步統計約有 300多個。主要優良品種類型有九家種、淺刺大板栗、它栗等。我國板栗種植面積由1990年的30.67萬hm2(公傾)增加到目前的100萬hm2;堅果產量由1987年的11.4萬t(噸)增加到目前的60萬餘,占當今世界板栗產量的近60%。近30年來,我國板栗生產發展很快,經歷了由實生繁殖、粗放管理到良種嫁接繁殖、集約經營的過程,產量大幅度增長。隨著農林生產結構的進一步調整,板栗作為生態經濟型果樹將更加受到重視,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我國板栗品質居世界食用栗之首,甜香可口,內種皮易剝除,適於加工,可溶性糖含量高於日本栗和歐洲栗,為世人稱道。同時,我國板栗抗逆性也首屈一指。板栗病害(栗疫病等)一直是一個未解決的難題,已嚴重影響到世界板栗的生產,造成世界食用栗產量日益縮減。在我國板栗資源中最有希望找到抗病的種質。因此,世界各國都競相引種我國板栗。
我國板栗總產量居世界各國之首,由於品種優良,澀皮易剝,作為我國特有的果品之一,在國際市場享有較高聲譽,目前在國際尚無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常年出口量為3萬噸左右,主要出口日本,占出口總量的90%以上。日本國內經營板栗的商社已有500多家,目前板栗在日本市場上尚有一定的潛力可挖。近幾年,板栗已出口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及美國等市場,板栗消費群體逐漸擴大。加入WTO以後,我國板栗可進一步擴大出口國家和地區,拓寬國際市場,出口量將會有較大的增長。
國內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也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從而成為我國傳統的外銷創匯果品。
近幾年我國板栗行業發展速度較快,受益於板栗行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以及下游需求市場不斷擴大,板栗行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發展形勢都十分看好。雖然受金融危機影響使得板栗行業近兩年發展速度略有減緩,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的逐漸消退,我國板栗行業重新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中國板栗產業深度調查研究報告研究顯示,進入2010年我國板栗行業面臨新的發展形勢,由於新進入企業不斷增多,上游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導致行業利潤降低,因此我國板栗行業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面對這一現狀,板栗行業業內企業要積極應對,注重培養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生產技術,加強企業競爭優勢,於此同時板栗行業內企業還應全面把握該行業的市場運行態勢,不斷學習該行業最新生產技術,了解該行業國家政策法規走向,掌握同行業競爭對手的發展動態,只有如此才能使企業充分了解該行業的發展動態及自身在行業中所處地位,並制定正確的發展策略以使企業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取得領先優勢。
國內板栗種植深加工市場在未來幾年將是持續呈現高速發展的走勢,這是勿庸置疑的,但隨著板栗市場種植深加工市場形勢的發展也以得到的准且的證明。中國的原因板栗深加工市場格局將被打破,另一全新的市場化格局也正在逐步的形成。在國內外金融和經濟秩序良好的時期,由於金融面的相對影響較小,加上國內促進經濟發展很多預防措施的出台,成功預防了國內市場經濟也相對的穩定很多,在下一個經濟增長期內還可能出現該產品的嚴重短缺。
板栗行業分析顯示,目前國內金融和經濟處在良好的上升時期,中國板栗加工行業已經成功步入了世界板栗種植深加工大國的行列當中去了,我們已經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能力,未來的板栗價格所走的趨勢也應該呈現上升的階段,這個形勢趨勢讓種植板栗的老百姓開心。隨著國內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這類產品 在工業總產值,銷售額等主要經濟指標逐年遞增,該行業發張壯大使得驚人,也在沿著可持續發展方向進軍,正加快向強國邁步的步伐。
更多板栗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板栗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