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是目前全球應用最大的農藥品種,全球原藥年需求量超過80萬噸,終端產品銷售額近60億美元。目前國內草甘膦的國內產能90萬噸左右。下面進行草甘膦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草甘膦行業分析表示,我國生產的草甘膦 90%以上出口,其主要拉動力來自於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增加。由於農藥出口數額持續維持在高位、常態化環保對供應端的壓制以及原材料成本的顯著上漲形成支撐,我們認為草甘膦行業或迎來較長周期的景氣期,公司有 2 萬噸產能,未來將會受益。
近幾年來,環保各項法律法規、行動計劃等的制定為環保督察保駕護航,印證了環保趨嚴常態化。隨著環保督察不斷趨嚴的態勢下,「散亂差」等落後產能將逐步出清,短期來看化工企業供應將受到極大限制,長期來看行業供給結構勢必發生重大調整,新的競爭格局將會重新樹立,符合環保標準的企業將更具競爭優勢。
通過對草甘膦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全球草甘膦市場空間擴大。草甘膦的需求與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具有較強的相關性。近幾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整體呈平穩增長趨勢,2016年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為1.9億公頃,同比增長3.0%。草甘膦全球銷售額從2009年的48.5億美元增至2016年56.6億美元,趨勢性增加。
我國是草甘膦主要出口國,2016 年草甘膦原藥出口接近 31.1 萬噸,同比增長20.5%。這是由于海外農化公司在歷經兩年多的行業低迷期,農化巨頭庫存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去庫存基本完畢,行業進入新一輪補庫存周期,推動我國出口增加。草甘膦前三大出口地分別為巴西、阿根廷和美國,出口占比分別為 21.0%、17.6%和 17.5%。隨著全球轉基因作物的推廣,海外產能不足以支撐需求,我國草甘膦出口將放量。
通過對草甘膦行業發展前景分析,目前國內草甘膦的國內產能 90 萬噸左右,並形成新安股份、江山股份、興發集團(湖北泰盛)、福華化工等大企業為主的較集中的供應格局,行業整體結構調整趨於合理;且據我們草根調研了解,目前在正常生產的企業僅十餘家,行業供給格局改善較為明顯,後續國內企業開工受制於環保、資金、人員等方面的壓力,供給端可望進一步有序。
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草甘膦基本用以出口(包括以原藥、製劑形式),僅小部分國內消費。據百川資訊統計,2016 年我國草甘膦原藥產量約 50.5 萬噸,同比增長約 32%,這一增速較 2014、2015 年有顯著回升。從出口情況看,2016 起我國草甘膦出口量也有好轉。結合供需情況,預計從中期來看,草甘膦產品盈利情況已經明顯改善,國內草甘膦生產商已經從全行業虧損,經過 2016 年基本恢復至 500-2000 元/噸的噸淨利水平。以上便是草甘膦行業發展前景分析的所有內容了。
更多草甘膦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草甘膦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