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草甘膦是一種廣譜除草劑,可以有效地控制多種雜草,因此在農業、園藝和環境保護等領域都有一定的需求。我國是草甘膦生產大國國內產量持續提高,草甘膦在農業、園藝領域應用廣泛。
草甘膦又稱草干膦、膦甘酸、鎮草寧或農達,是一種內吸傳導型廣譜滅生性的有機磷除草劑。草甘膦主要施用於耐草甘膦的轉基因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還可施用於果園、桑園、茶園、道路和林業等非耕地除草及稻田等少耕或免耕作物種植。
近幾年,草甘膦的市場占比略有下滑,但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除草劑品種和全球第一大農藥。2020年,全球草甘膦市場規模為56億美元,全球草甘膦需求量約為70萬噸/年左右,需求量趨於穩定。草甘膦行業現狀分析顯示進入2021年,受海外市場需求強勁,黃磷等基礎原材料價格持續大幅上漲以及行業低庫存等因素疊加影響,草甘膦市場迎來了新一輪行情,帶動全球草甘膦的需求量增加。
從草甘膦行業產能及產量來看,2021年中國草甘膦行業產能為76萬噸,產量約為62.05萬噸,同比增長12.21%。據草甘膦行業現狀分析數據統計,2022年全球草甘膦行業產量約為90萬噸,其中國內草甘膦行業產能為81萬噸,同比增長6.58%,產量為56.99萬噸,同比下降8.15%。產量下降主要原因為自2021年草甘膦價格持續上升,導致生產企業的生產積極性提升,同時下游農藥製劑廠商擔心價格進一步上漲備貨積極,從2022年初開始草甘膦庫存顯著提升,一定程度透支了草甘膦的需求。
農業:草甘膦廣泛應用於各種作物的除草和雜草控制,包括玉米、大豆、棉花、小麥、水稻、果樹、蔬菜等。農民使用草甘膦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減少勞動力成本,因此在農業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園藝:草甘膦也被廣泛應用於園藝領域,如公園、花園、果園等地的除草和雜草控制。使用草甘膦可以有效地控制雜草,保持園藝景觀的美觀和整潔。
環境保護:草甘膦行業現狀分析指出草甘膦還可以用於環境保護,如沿鐵路、公路等地的雜草控制,以及林地、荒漠地區等野外環境的植被管理。使用草甘膦可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保護生態系統的平衡。
初期研發:草甘膦最初是由化學公司施貴寶(Stauffer)的化學家約翰·弗朗西斯在上世紀60年代末發現的。1970年,他們將這種化合物命名為草甘膦,開始了相關產品的研發工作。
商品化和市場應用:1974年,Monsanto公司將草甘膦作為商品化產品推向市場,最初主要用於農業領域的除草。隨著時間的推移,草甘膦的使用範圍逐漸擴大,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園藝和環境保護等領域。
技術改進和專利保護:隨著對草甘膦的研究不斷深入,相關技術得到不斷改進,生產工藝不斷提高,使得草甘膦在效果和安全性上都有了顯著的提升。此外,Monsanto等公司也通過專利保護等方式保障了其在該領域的競爭優勢。
爭議與監管:隨著草甘膦的廣泛使用,其安全性和環境影響引發了許多爭議。一些研究指出,草甘膦可能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引發了公眾和政府的關注。因此,不少國家加強了對草甘膦的監管,有些國家甚至禁止或限制了其使用。
總的來說,草甘膦經歷了從初期研發到商業化生產,再到面臨爭議和監管的發展歷程。雖然它在農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引發了對其安全性和環境影響的擔憂,這需要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進行持續監測和評估。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儘管受到環保的影響我國草甘膦產能有所下降,但是總體行業還是保持著增長的態勢。並且轉基因作物的推廣,拉動了草甘膦的市場需求的提升。以下是2022年草甘膦行業政策環境。
近十年來,我國草甘膦產量雖有波動,但總體呈增長態勢,尤其是轉基因種植政策在國內得以放寬,對草甘膦的需求量進一步提升,刺激草甘膦產量增長。2016-2020年我國草甘膦產量維持在50萬噸以上,2020年的產量達55.29萬噸,為近十年來的最高值。
草甘膦行業政策環境顯示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農藥供應鏈中重要的一環,農藥出口基本覆蓋全球農藥市場,涉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總量占中國農藥總產量的60%左右。近年來,中國農藥原藥出口數量占比遞減,附加值較高的製劑產品比重不斷攀升,出口數量增速較快。
草甘膦行業政策環境提到近年來,我國相關部門發布了一系列政策規範農藥行業的發展。如2022年5月,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關於加強農藥監督檢查的通知》提到,要加大對農藥生產、經營、使用、登記試驗等主體的日常監督檢查和指導力度,確保農藥風險防範責任落到實處等,為草甘膦行業安全生產營造了好環境。
草甘膦行業政策環境顯示發展轉基因是我國重大戰略決策,國家支持轉基因作物研究。近年來頒布了《2021年農業轉基因生物監管工作方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鼓勵農業轉基因生物原始創新和規範生物材料轉移轉讓轉育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推動轉基因作物行業的發展。未來,伴隨國內轉基因作物的推廣,對草甘膦的需求量或將增加。
草甘膦農用市場主要為轉基因作物,未來潛在市場提升空間大。草甘膦可以應用於傳統作物、轉基因作物、果蔬等防 除各種常見雜草,其中轉基因作物是其最大需求領域之一。我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中國化工完成收購全球第三大轉基因種子公司先正達,同時國內轉基因種子技術不斷進步,未來中國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有望加速,潛在增長空間大。
綜上看來農產品行業處於高景氣的局面,隨著轉基因作物的發展將會成為草甘膦最大的需求領域之一,並且隨著轉基因商業化的種植潛在空間巨大。
據中國報告大廳數據監測,17年年初草甘膦價格行情迎來開門紅,行業開工下滑使得產量下降,行業或出現供不應求局面,草甘膦價格行情一路上漲,小編特地對草甘膦價格行情進行分析一下。
據報告大廳數據監測,2016年12月30日,草甘膦價格行情上調200元/噸至2.6萬元/噸,累計上漲700元/噸,漲幅近3%。行業龍頭以漲價為2016年劃上句號,由此引發的新一輪漲價潮將助推行業迎來「開門紅」。出廠價從10月的2.05萬元/噸漲至12月的2.6-2.7萬元/噸,漲幅近32%,相比8月年內低點漲幅超過50%。
然而在17年的5月份,草甘膦價格行情風向突變,草甘膦價格行情出現下跌狀態。
據相關機構數據統計,草甘膦原藥價格略有下降,降幅在500-1000元/噸左右,價格在24000-26000元不等;41%草甘膦SL價格穩中有降,每噸下降200-500元/噸左右,價格在11700-13700元不等;62%草甘膦SL價格亦有下降,每噸下降500-800元/噸左右,價格在14800-17000元。
影響草甘膦價格行情下跌的因素,據小編調查,應該是「繼3月10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法官裁決在加州銷售的草甘膦除草劑要貼上致癌標籤後,近日美國俄勒岡州也在考慮通過一項法案來嚴控未經許可的轉基因作物。」這一則消息引起的。
據2017-2022年中國10%草甘膦項目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分析報告表明,草甘膦並不致癌,歐洲化學品管理局風險評估委員會確認,草甘膦目前的歸類沒必要改變,即草甘膦歸為非致癌、非致突變、非生殖毒性、非遺傳毒性、無特定靶標生物毒性的物質。 這跟歐洲食品安全局、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和世界各地法規機構的科學評估意見是一致的,即草甘膦不具有致癌性。所以,輿論,謠言這些才是影響草甘膦價格行情的主要因素,人們對飲食方面的重視,往往相信輿論和謠言,這才導致草甘膦價格行情的下跌。
以上是本期小編對草甘膦價格行情的簡要分析,僅供參考。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草甘膦是農業化學品市場中的重要部分,農業是草甘膦的主要消費市場。近年來草甘膦在花卉等領域需求也逐漸上行,市場價格持續上升下導致國內產量有所下跌。以下是2023年草甘膦市場分析。
近幾年草甘膦的市場占比略有下滑,但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除草劑品種和全球第一大農藥。2020年,全球草甘膦市場規模為56億美元,全球草甘膦需求量約為70萬噸/年左右,需求量趨於穩定。進入2021年,受海外市場需求強勁,黃磷等基礎原材料價格持續大幅上漲以及行業低庫存等因素疊加影響,草甘膦市場迎來了新一輪行情,帶動全球草甘膦的需求量增加。
草甘膦市場的增速較快。根據草甘膦市場分析的數據,2019年中國草甘膦市場規模為2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約15%。預計到2025年,中國草甘膦市場規模將達到40億元人民幣左右。這表明草甘膦市場在未來的發展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草甘膦市場分析從草甘膦行業產能及產量來看,2021年中國草甘膦行業產能為76萬噸,產量約為62.05萬噸,同比增長12.21%。據統計,2022年全球草甘膦行業產量約為90萬噸,其中國內草甘膦行業產能為81萬噸,同比增長6.58%,產量為56.99萬噸,同比下降8.15%。產量下降主要原因為自2021年草甘膦價格持續上升,導致生產企業的生產積極性提升,同時下游農藥製劑廠商擔心價格進一步上漲備貨積極,從2022年初開始草甘膦庫存顯著提升,一定程度透支了草甘膦的需求。
農業技術的發展:草甘膦市場分析指出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民們更願意使用高效、方便的除草劑來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草甘膦作為一種高效、廣譜性除草劑,滿足了這一需求,因此在農業市場上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耐藥性雜草的出現:隨著傳統除草劑的長期使用,耐藥性雜草正在逐漸出現,這讓傳統的除草方法變得無效。而草甘膦被認為是目前最有效的除草劑之一,可以有效地控制耐藥性雜草,因此它的市場需求也在逐步增加。
環保意識的提高: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和農民開始關注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草甘膦通過減少化學成分的使用和減少土壤破壞等方面的改進,可以更好地滿足環保需求,使其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應用領域的擴大:草甘膦除了廣泛應用於傳統的糧食、油料、蔬菜等作物的除草之外,也被用於花卉、林業、果樹等作物的除草。這些應用領域的擴大,為草甘膦在市場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
總體來說,草甘膦市場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同時也需要注意其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要在合理使用的基礎上加強監管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