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動汽車在全球已然成為了全球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目前日本的新能源汽車技術以混合動力為主,而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則以純電動技術為主。那麼純電動汽車市場規模會是怎麼樣的呢?請聽筆者給您娓娓道來~
2017年年初新能源汽車銷量未取得預期增長,在補貼政策不明朗的背景下,2017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售均在低水平徘徊。造成2017年上半年,全國新能源車銷量不到20萬輛。在新能源車補貼公告和購置稅免稅公告出台後,對終端銷售也起到了明顯的提振作用。9月底雙積分政策的發布,推動了國內市場10-12月開始進入到新能源市場高速增長期。
隨著2017年12月發布的16-17年的油耗與新能源積分管理政策,提高了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熱情。最終,2017年全國銷售新能源乘用車556 393輛,同比增長69%;其中,純電動車全年累計銷量448 820輛,占新能源車總量的81%,仍是絕對主導。
12月純電動乘用車中,轎車出現了132%的增速,體現區域市場的差異化拉動效果。12月純電動乘用車當中的A00級(微型)電動車銷量為5萬輛,同比激增182%,占新能源乘用車61%份額,仍是最大的市場。A級(緊湊型)電動車主要依託北京市場的拉動,2017年年初銷量仍較低,所以2017年12月的A級電動車環比11月增67%,體現年末的較強增長。
從新能源車全年的保監會交強險汽車銷量數據看,1-10月北京市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5.1萬輛,基本是純電動汽車貢獻了銷量。隨著北京市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超越上海市,全國新能源汽車銷售模式當中,純電動汽車占據了絕對主力。從這點來說,區域市場變化最終帶領全國市場迎來模式的變化。
一、國外傳統的熱管理供應商,包括了法雷奧,德納,三電貝洱(合資)等,這些企業很早就計入了電動汽車熱管理的市場,例如德納給通用兩代Volt均供應了冷卻方案,優點在於介入很早,技術水平非常突出,例如德納設計的冷卻片,流道只有幾mm,但是成本也相應的比較高,對於目前國內市場電動車快速開發的格局他們並不占優勢;
二、國內傳統的汽車熱管理供應商通過收購、增發的方式來介入這塊業務,如銀輪股份,三花新能源,中鼎股份,納百川等,優勢在於有著傳統業務支撐,對傳統熱交換領域有著深刻的理解,而對三電系統熱管理的理解將是這些企業重點發力的對象;
三、行業中出現的新興勢力,這類企業響應快,對三電系統理解深刻,比較適應目前國內這種三電系統快速開發,迅速量產的節奏。包括揚州三豐,祥博傳熱,浙江清優等,但這些企業相較於傳統的汽車空調企業往往體量較小,在市場後期進入價格成本戰時,較容易丟失先發的優勢。
目前中國國內汽車電池熱管理的市場非常大,但研發速度慢的企業很有可能丟失先發優勢,而成為備選的B點供應商;而目前先發的電池類熱管理企業又極有可能成為未來覺醒過來的汽車熱管理廠商的併購目標。在2018年,國內乃至全球的汽車電池熱管理系統市場格局將會逐漸清晰起來。
2018年新能源汽車總的目標會超過100萬輛。絕對主力純電動乘用車,A00、A0、A級依次挑起市場主力重擔。在經濟新常態、深化供給側改革中,客車企業轉型升級是唯一選擇,客車尤其是公交車發展純電動化、輕量化、智能網聯化,城市物流電動車,已經進入動力電池與車身機構一體化階段,如果城市物流電動車技術水平再有一個提升,2020年年產銷量會在100萬輛以上。
以上便是筆者對純電動汽車市場規模的詳細介紹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純電動汽車市場規模將會是一片藍海,愈來愈好~
更多純電動汽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純電動汽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