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全國處方藥在零售藥店銷售額已達1321億元人民幣。2018年規模將至1600億,到2020年自院內向院外遷移的處方藥總量有望近萬億元。處方藥可以分為三大類別,分別是非專利藥物、罕見病藥物、除了非專利藥物、罕見病藥物以外的處方藥。以下對處方藥行業特點分析。
處方藥行業特點分析,2010年非專利藥物全球銷售額為600億美元。到2017年非專利藥物銷售額達到810億美元,同比增長1.3%,這個增長幅度是近幾年最低增長幅度。處方藥行業分析指出,2018至2024年,全球處方藥的年複合年增長率6.4%,到2024年,處方藥銷售額預計將達到1.2萬億美元。最近2年,非專利藥物占處方藥的比重成逐漸減少的趨勢。
2010-2017年非專利藥物占處方藥的比重情況
在國家不斷引導處方外流的強有力政策指引下,控制藥占比、取消藥品加成等措施使得醫院不斷承壓,傳導至實操層面的聯合招標及二次議價等使得藥企盈利空間受限,在各方共同推動下,處方外流勢在必行。現從四大市場趨勢來分析處方藥行業特點。
第一,處方藥的增幅會繼續高於非處方藥的增長,尤其是抗腫瘤等重大疾病治療用藥和慢病治療用藥。處方藥行業特點分析,在零售市場中,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市場份額在2018年有可能相當,甚至處方藥會首次超過非處方藥的市場份額。增幅方面,處方藥會延續2015年以來的趨勢,依然高於非處方藥的增長。其中,生物藥會增速最快,化學藥增速會快於中成藥。在化學藥中,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以及代謝類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病治療用藥尤其需要關注。
第二,藥店處方藥銷售的專業化要求會越來越高,提升專業化程度的各種模式會進一步發展。處方藥行業特點分析,尤其會聚焦在慢病管理(健康檔案和大數據)、DTC/DTP專業藥房服務模式、MTM處方藥零售服務模式(藥物治療管理,其核心要素包括:藥物治療回顧、個人藥物記錄、藥物相關活動計劃、干預和/或提出參考意見以及文檔記錄和隨訪)等。這些專業化服務模式,順應醫改政策,真正滿足醫院、患者、藥企等相關多方的需求。然而,專業化要成為核心競爭力,需要體現在藥店的倉儲能力、質量保障體系、物流配送能力等硬體方面,更需要體現在專業藥事服務能力、健康綜合服務解決方案提供等軟實力方面。
第三,專業、合規、標準建設會加快,外延技術和網際網路手段會進一步運用,大數據和處方共享模式會層出不窮。處方藥行業特點分析,國家將實行藥店的分類分級管理,成為三類3A級藥店將是承接醫院外流處方、做DTC/DTP模式、做MTM服務模式藥店的基礎條件。因此,零售藥店應提前研究國家關於藥店分類分級管理的要求和標準,提前做好專業化能力提升。網際網路聚焦構建「處方來源+遠程審方」第三方平台,也會成為一種趨勢,這是目前解決藥店處方來源的一個路徑,可關注廣西梧州的模式。另外,要持續關注各類慢病管理,重塑藥店處方藥銷售的核心價值。
第四,與基層醫療的聯動和融合。處方藥行業特點分析,分級診療的全面落地實施,會將大量的慢病和常見病患者從大醫院分流,而轉向基層。如果能和區域性基層醫療在藥物服務方面進行聯動和融合,藥店的處方來源將會相對穩定和可靠。像北京市場取消基層醫療的藥房,引導到零售藥房實現藥品的銷售、使用及後續專業服務,這也會是一種趨勢。
處方藥行業特點分析,目前處方藥外流主要有三種模式在進行,一種是老百姓拿著醫院的處方自己到院外購藥,這種類型目前占絕大部分,屬於處方藥的自然外流。另外一種是DTP模式,即製藥企業將產品直接授權給藥房做經銷代理,省卻代理商,患者在拿到醫院處方後就可以在藥房買到藥物並獲得專業的用藥指導。還有一種則是處方藥企業自己設立一支零售隊伍,專門把藥品進行零售化銷售。張小平說,未來這三種方式將各領風騷,各自會牽引一部分市場出來。
更多處方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處方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