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作為花茶中的一主要花茶類型,其年產量在11萬噸左右,約占內銷茶葉總量四分之一。隨著世界性飲花、食花熱潮的流行,花茶的市場需求在我國悄然興起,受到年輕群體特別是女性群體的青睞。以下對花茶行業概況分析。
目前在我國市場上的花草茶大約有60~70個品種,其中有60%為野生品種,40%為種植品種,大部分產自雲南、廣西、甘肅、浙江、安徽等地。像玫瑰花、千日紅在雲南種植規模比較大,黃菊花、杜鵑花、玳玳花在甘肅有種植,玫瑰花主要產自福建、山東、廣東、廣西等地。花茶行業分析指出,茉莉花作為花茶的主要分類茶之一,其主產區主要是廣西橫縣、雲南元江、福建福州以及四川犍為。廣西橫縣是中國茉莉之鄉。該縣茉莉花和茉莉花茶產量占中國80%以上,占全世界產量60%以上。
最普通的花茶是用茉莉花制的茉莉花茶,根據所用的鮮花不同,還有玉蘭花茶、桂花茶、珠蘭花茶、玫瑰花茶、玳玳花茶等。普通花茶都是用綠茶製作,也有用紅茶製作的。
中國在宋朝(公元960年)就有在上等綠茶中加入龍腦香(一種香料)作為貢品,這說明在宋朝已能利用香料薰茶。花茶行業概況分析,到宋朝後期,有恐影響茶之真味,不主張用香料薰茶。蔡襄《茶錄》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欲助其香,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正當不用。」但是這已是中國花茶窨制的先聲,也是中國花茶的始型。
明朝是中國茶類大發展時期,已廢團茶為散茶,大量生產炒青、烘青、曬青綠茶,為花茶生產奠定了基礎。同時花茶窨制方法也有很大的發展,出現「茶引花香,以益茶味」的製法。花茶行業概況分析,據明朝顧元慶(1564-1639年)《茶譜》的「茶諸法」中對花茶窨制技術記載比較詳細:「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諸花開始摘其半合半放蕊之香氣全者。量其茶葉多少,摘花為茶。花多則太香,而脫茶韻,花少則不香,而不盡美。三停茶而一停花始稱。如木樨花須去其枝蒂及塵垢、蟲蟻,用磁罐一層茶一層花相間至滿,紙箸扎固,入鍋重湯煮之,取出待冷用紙封裹置火上焙乾收用。」又如「蓮花茶,僅日末時將半含蓮花撥開放細茶撮納滿蕊中,以麻皮略摯令其經宿,次早摘花傾出茶葉用建紙包茶焙乾,再如前法又將茶葉入別蕊中,如此者數次取其焙乾收用,不勝香美。」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對花茶的窨法,原料選擇、取花量、窨次、焙乾等原始的窨茶法,開始逐漸走向成熟,與現行的工藝原理是相通的,這時的花茶才稱的上是真正的花茶。但其量是不可多得的。偉大的藥物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1578年)一書中就有「茉莉可薰茶」的記載,證實了茉莉花茶明朝就有生產。
據史料記載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福州已有大規模茶作坊進行商品茉莉花茶生產。花茶行業概況分析,當時福州的窨制茉莉花茶運銷華北,特別是津、京地區,走海路由福州運至天津,轉口北京,深受北京市民的喜愛。因此說福州是中國茉莉花茶的發祥地。有了商品就有了市場,有市場就有買賣,這時北京湧現出不少茶莊,「京味」指的就是福建茉莉花茶特有的韻味。
花茶行業概況分析,花茶是集茶味與花香於一體,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既保持了濃郁爽口的茶味,又有鮮靈芬芳的花香。沖泡品吸,花香襲人,甘芳滿口,令人心曠神怡。花茶不僅仍有茶的功效,而且花香也具有良好的藥理作用,裨益人體健康,具有排出宿便,調節腸胃循環,排毒等。具有美容護膚、美體瘦身、排毒除臭的功用,幫助瘦小腹最佳。
更多花茶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花茶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