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檢驗檢疫局幫扶茶葉出口企業突圍
西湖龍井名聲在外,但浙江不僅僅有龍井,還有很多「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出口品種:珠茶、眉茶和蒸青茶。雖然與動輒上千元一斤的西湖龍井相比,其價格相對低廉,但正是它們撐起了浙江綠茶出口的脊樑。作為全國最主要的茶葉出口省份,浙江年出口茶葉近20萬噸,貨值達到3億美元。
由於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國內外市場需求購買力下降,出口茶葉形勢越來越嚴峻。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隨即抬頭,反傾銷、綠色貿易壁壘、專利技術標準等種種國際貿易壁壘更是頻襲出口企業。浙江茶業出口面臨嚴峻挑戰,受到不利經濟形勢和貿易壁壘的雙重夾擊。
遭遇多重技術性貿易措施
從去年以來,主要已開發國家相繼出台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出口茶葉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去年2月份美國FDA套用EPA法規標準突然對我國多批出口至美國的茶葉進行農藥殘留檢測,雖然經過多種渠道努力交涉,FDA最終口頭承諾不再對我出口茶葉進行扣留,但美方已開始著手制定相應茶葉農藥殘留限量標準。
與此同時,歐盟、日本等主要進口國家和地區不斷增加茶葉中的檢測項目,歐盟對輸歐茶葉農藥殘留標準進行了更新,新增了170餘項農藥殘留項目,大大提高了茶葉市場准入門檻。一直以來歐盟及義大利都沒有茶葉中鉛含量的限量標準,義大利方面是根據FAO/WHO食品添加劑與污染物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制定的每人每周允許攝入量(PTWI),採用假設和主觀估計的方法來認定我出口茶葉中鉛含量過高。雖然義大利方面所採取判定依據缺乏科學性,中方也多次就此與意方進行交涉,但可以肯定的是,歐盟相關國家對茶葉中重金屬已經越來越關注,並已成為影響我茶葉出口歐盟的又一項新壁壘。
強化備案確保源頭安全
要解決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問題,做好出口茶葉基地備案工作是關鍵。浙江檢驗檢疫局採取有力措施,確保企業真實申報,種植管理到位,出口茶葉原料來源明確,檢驗監管部門可追溯管理。
該局大力推行「公司+基地+標準化」的緊密型基地模式。舉辦多期出口茶葉種植基地植保員培訓班加強基地的技術力量和管理力量,使企業對基地進行切實有效的管理。對茶葉備案基地採取日常監督和年審的管理措施,並結合有毒有害物質殘留監控工作,掌握了備案基地的農藥和化肥使用情況。與此同時,檢驗檢疫人員多次深入企業宣傳國家質檢總局關於基地備案的有關規定和要求,提高出口茶葉加工企業對出口茶葉基地備案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促使企業建立起完善的茶葉種植基地農藥管理制度,對種植基地農藥實行統一採購、統一保管、統一使用,並做好農藥採購、使用記錄。
在積極探索一套符合出口大宗茶基地備案實際的備案管理做法的同時,該局主動謀求與地方政府合作,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特別在茶葉種植和加工較集中的區域,建立和完善「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範區」,優化「公司+基地+標準化」的管理運行模式,確保基地原料的質量安全。目前,在該局轄區的兩大茶葉主產區紹興和杭州,檢驗檢疫部門都已經和當地政府簽訂了合作備忘錄,並建成了3個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範區。
打擊摻雜使假維護品牌聲譽
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茶葉行業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茶葉摻雜使假現象有所抬頭。
為了根治摻雜使假問題,該局把出口珠茶數量最多的紹興轄區作為整治的重點。從去年9月份開始,代號為「珠茶安全—08行動」的珠茶質量安全專項檢查工作在紹興地區展開,紹興檢驗檢疫局對轄區內21家出口珠茶企業實施「地毯式」的突擊檢查,重點檢查了出口茶葉企業收購的精茶和毛茶原料的質量狀況、重點工序的生產狀況、添加劑的使用和管理情況。對檢查中發現的個別企業的嚴重違法行為,給予了吊銷企業出口衛生註冊證書的處罰。
今年以來,在出口珠茶的主產區紹興,紹興檢驗檢疫局深入出口茶葉企業,開展打擊違法、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以及非食用物質的專項整治,採取一系列措施,對出口茶葉質量安全情況進行全面清查。一方面加強源頭管理,積極落實原輔料及食品添加劑備案制度,要求出口茶葉原料必須來自備案基地,企業必須建立原料收購制度、原料檢測記錄以及合格供應商評估登記制度。另一方面,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嚴格落實出口茶葉企業質量安全承諾書,結合誠信管理體系,建立「紅黑名單」,並建立出口茶葉質量舉報、申訴制度,設立專人接受投訴。同時,對原料質量進行定期檢查,檢查結果作為企業分類管理的重要依據,從而進一步確保進廠茶葉原料質量的長期穩定。
更多綠茶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綠茶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