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集成電路自主化進程持續加快,各地的集成電路大項目紛紛落地,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以及中芯國際等的多種形勢下,集成電路產業持續獲得加碼。當前產業扶持主要集中在集成電路製造端。
近日,在「2016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促進大會」上,IC咖啡創始人胡運旺關於中國集成電路人才不足的現象做了分析。集成電路如此重要的產業,關乎著中國產業升級和轉型的未來,但整個行業的人才培養,從高校到企業,存在各種非常明顯的弊端,人才不興,企業怎麼興,產業怎麼興?雖然國家有決心,也有投入,促進產業的手段可用雷霆霹靂來形容,但層次不夠豐富的國家意志,在傳導到產業的各個末梢時,就出現了各種扭曲,譬如半導體材料、晶片製造這些核心技術的關鍵崗位還是缺乏吸引力。產業政策如何成為行業發展的春風雨露,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以下是記者對胡運旺發言的整理:
集成電路產業是國家重點攻堅產業,也是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所以集成電路人才的培養各方面一直很重視,高校也累計培養了很多集成電路專業的優秀畢業生,但現實中,企業還是招不到合適的人才,而且人才的缺乏是全方位的,低端缺、中端缺、高端更缺。為什麼出現這種局面?
首先來看初級人才。這裡需要強調一點常識:不是只有微電子專業才能去微電子行業。半導體行業主要有設計、製造、封測這幾個環節。以51job數據看,國內大型半導體設計企業展訊所需的人才,微電子專業占比只有6%。以某大型集成電路製造企業的招聘信息來看,微電子專業畢業生只占員工數的10%-20%。其餘的崗位需要電子、通信、物理、化學、材料、機電等其他專業的畢業生,因為工藝工程師需要化學與材料等專業的人才;設備工程師需要機械、機電、自動化專業的人才。晶片設計公司,尤其是成規模的晶片設計公司,需要做方案、軟硬體系統開發的工程師比IC設計的要多。模擬晶片產品公司這類人才比微電子人才需求多2倍,數字晶片產品公司則會多4~7倍。總的看來,集成電路所需人才主要是電子、通信與計算機類專業的畢業生。
這些集成電路之外的專業,國內很多高校都開設,優秀畢業生也很多,但他們之中很少有人了解集成電路,而半導體企業需要的恰恰是這種能跨界的人才。所以,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初級人才並不十分緊缺,為什麼出現了資源錯配?主因是高校不了解IC產業用人需求。這些年我去高校做IC產業與職業發展講座約150場,一大半情況,老師只通知微電子專業的學生來聽講座,我動員老師讓其它電子類相關專業學生都來聽,但他們一般不同意,也不去通知。
一方面是高校對產業了解不足,教材脫離實際,課程脫離實戰,畢業生沒有實戰能力;但另一方面資深的產業人才無法引進到學校。一位華為的資深硬體產品總監想到高校做老師,但因為他不是博士,也沒有論文,就被拒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指導的下屬,無一例外都帶著一堆重點大學的畢業生,而他卻沒資格進高校任教;還有一位海歸博士,近20年的從業經歷,在頂級半導體公司器件擔任總監,也因為論文不夠進不了高校;還有一位,1983年獲得美國碩士學位,一直在矽谷做晶片設計,公司職務為CTO,想進一個三類本科學校當老師也被拒。如果理科專業要求論文倒還可以理解,但工科院校的人才評價體系也只依賴論文,如何滿足產業的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恰恰是實踐性非常強的產業,從產業實踐的層面來看,企業人才領先院校體系很多年。所以如何讓產業資深人士回流高校是個重大命題。浙大嚴曉浪教授認為,應該設立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鼓勵老師去企業「掛職鍛鍊」,吸引產業專家到高校任教,為企業培養可堪使用的初級人才。
初級人才短缺之外,半導體產業中高級人才的短缺,著實讓人欄杆拍遍。
大家都說半導體產業是命脈,那麼緊扣命脈的就是基礎創新的人才,而這些人才恰恰最為緊缺。如器件研究、新工藝與特殊工藝開發及半導體材料研發等方面的高級人才。我們對這類人才甚至都沒有真正重視起來。
有一次,7個上海交大MEMS(微機電系統)工藝專業的研究生找我聊,他們找不到對口崗位,開始集體懷疑MEMS是不是沒前途了。本來這是非常有前途的職業方向,如果沒有MEMS,就沒有傳感器,那如何去感知萬物,去採集數據?手機、汽車等等大量使用傳感器,但這些人就是找不到合適工作。前不久西安電子科技大的張波教授也說,因為薪水問題,他的器件與工藝的研究生沒一個去FAB(晶圓代工)廠。這讓人沒法理解,FAB廠動輒投資幾十億元,難道幾個核心創新的崗位,薪水就不能稍微抬高一點?FAB有點特殊,只有巨頭才能做,薪水靠市場競爭無法解決。
而半導體材料專業的學生,就業難、薪水低已是常態。這種局面下,他們紛紛轉變職業方向,去學晶片設計或改行別的專業。但每次日本地震,我們就開始擔心日本的半導體的供應,大家常見的新聞是,手機公司擔心攝像頭晶片能不能供貨。其實產業里的人,最擔心的是日本10多種半導體材料的供應,如果某一種斷供,所有的FAB封測廠,所有的電子工廠,都停工了。半導體材料19種,其中關鍵的有14種,日本占了壟斷地位,而作為基礎產業的學材料的畢業生,不僅薪水低,連就業都難,如何實現趕超?沒有人才,國家投入巨資的製造封測工廠,如何提升自己後續研發和生產水平?
除了以上這些培養體系的弊端,我們還有以下這些產業理念導致的人才缺乏。
一是晶片產品定義的高級人才短缺。我們不缺能簡單照抄照搬別人產品的人,中國大陸公司的仿製能力很強,降低成本的能力也非常強。但能深刻理解整機需求,能分析整機未來發展趨勢、競爭對手的發展、還能結合公司技術實力,創新性地去定義晶片的戰略人才太少。所以國內的產品大多雷同,只好拚命打價格戰,都活得非常艱難。
二是晶片產品線管理的高級人才緊缺。晶片公司最常見問題的就是延期,主因是一顆晶片從市場調研開始到產品下市,環節很多,每個環節都對技術與經驗要求很高,要把整個環節串聯成一個和諧的流水線,要保證方向、質量、成本、期限等按照計劃完成,是非常複雜非常困難的事,因此太多公司的產品不斷出現延期交付,以致於錯過了產品的最佳時間窗口。而歐美外企幾乎不培養中國人做這類崗位,因此這類人才奇缺。
三是晶片公司的質量控制高級人才緊缺。由于山寨市場的龐大,國內大多數晶片公司對質量的理解與重視不夠。現在山寨市場逐漸萎縮,消費者都開始重視「用戶體驗」了,晶片企業的質量管理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想進入高端整機的企業。重視質量人才,是未來晶片設計企業能否崛起和生存的最低要求。
四是晶片公司高級管理人才和CEO缺乏。由於晶片技術門檻太高,環節太多,很多資深的工程師只能精通一兩個技術甚至一兩個環節,如果他們晉升到了CEO的位置時,還有相當多的知識短板。特別是技術背景的老總,對於如何管理公司,大部分經驗非常欠缺,缺乏基礎理論和系統的管理常識。
五是管理跨國團隊的高級人才緊缺。隨著跨國併購及國內部分較大的企業到海外去設立研發中心,需要以中國團隊為主力,去管理可能有大量的外籍員工的海外團隊,因此如果缺乏現代化的管理方式、全球視野,將導致效率底下和文化對立。而現實恰恰是中國缺乏既有管理技巧又有全球視野的高級管理人才和企業領袖。
六是缺精通IC產業規律並有豐富產業資源的早期投資人。目前願意投晶片的投資人,雖然遠沒有網際網路投資人多,但也有一些了,只是絕大部分都不投真正的早期(天使及Pre A)絕大部分都只看A輪之後。精通IC產業規律並有豐富產業資源的早期投資人本來就很少,現在由於國家大基金的帶動,現在紛紛去搞併購了,早期項目就更加沒時間沒精力去看了。所以我們需要真正的早期基金,我希望能服務和連接一批早期項目和資金。
其實人才的錯配,根本原因還是我們的IC產業長期存在的頑疾,扭曲了市場。
頑疾之一就是我們的IC產業鏈不完整。我們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包括了EDA(電子自動化設計)、IP(專利)、晶片設計服務、晶片設計、晶片製造、晶片封測、半導體設備、半導體材料。這個鏈條只能把晶片設計並生產出來,但晶片不能直接變成錢,需要整機廠商認可,還要完成最後一步銷售。因此,真正的供求關係,是晶片設計公司與整機廠家。中國絕大部分晶片設計公司是中小微型,它們的市場渠道有限,銷售力量不夠,須藉助晶片代理商的力量。然而,各種集成電路政策、集成電路組織、集成電路會議,基本無視整機廠及代理廠,「主動」隔離了渠道與客戶。所以我們需要拉長產業鏈,需要把客戶及渠道拉在一個鏈條上,從內心裡認同它們的夥伴地位,尊重客戶,尊重渠道。
其次,畫地為牢的生態。各地的高科技園區及有關科技部門,為更好地服務當地企業,都積極打造一個當地的科技產業生態,不過都只局限在園區或當地。這貌似無可厚非,服務園區或城市就是他們職責所在。而企業工作環境的封閉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晶片企業的經營者、管理者內心的封閉。清華的魏少軍教授呼籲大家不要局限自己,要放眼全球,去尋求全球的市場、人才、技術及各種合作夥伴。任何晶片類高科技企業,都需要從全球、全國的人才、技術、市場、資本中尋求支持,都需要從全球、全球去尋找上游供應商、中游合作夥伴及下遊客戶。如果上海的企業,只招上海的人才,只用上海企業提供的EDA,只在上海流片封測,晶片只賣給上海的手機客戶,別問能不能長大,能不能活都成問題。所以,工信部提出「打造中國芯生態體系」,我們需要良好的生態體系。
第三,產業群眾和中小型公司被忽視。大家都關心高端與核心,都想去做高端與核心的東西。然而高端和核心,只有特殊的公司才能做,要麼很有錢,要麼很有技術。大部分的晶片從業者做不了這兩個領域。國家抓高端、抓核心沒錯,但各種產業政策在地方落地時,應該覆蓋更廣才合適。目前大基金及各地方基金、有關部門,都盯著國企和已做大的企業,固然這是涉及國家安全的產業布局,但中國有1000多家晶片公司,90%是中小微企業,而市場上需要的晶片種類與型號成千上萬,特別是創新的產品,往往產生於中小微公司,因為他們沒有包袱,也沒有退路,他們更拚命,也更願意去突破。所以,他們才是支撐整個行業繁榮的主力,才是基礎技術研發與技術創新的主體。即便為大企業著想,這些小型企業發展了,才有足夠可供大企業併購的標的。所以他們是中國與歐美日韓競爭的根本。如果放任它們自生自滅,只靠高端與核心,只靠國企與大公司,能覆蓋產業需求有多少?這些被忽視的群眾型公司,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支持幫助。
更多IC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IC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