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底,中國機動導航設備行業企業數量增長至至16656家,從2013年至2018年,中國機動導航設備製造企業增加了3987家。傳統山寨導航市場對圖商收益來說是個短命市場,通信導航時代的來臨正在促使新型山寨產業鏈形成,未來新山寨市場單機對圖商的收益貢獻率有望提高10倍,成為圖商的重要收入來源。以下對機動導航設備行業前景分析。
機動導航設備行業前景分析,在中美貿易摩擦、國際關係不穩定的大背景下,發展國產建設項目也成為產業發展主流方向。機動導航設備行業分析指出,2017年,中國機動導航設備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超2500億元,其中北斗產業產值接近1000億元,預計2020年北斗產業規模將達到4000億元。
2018-2022年中國機動導航設備市場規模預測(單位:億元)
相比起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我國的衛星導航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在技術、產品和應用都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市場差距。提起GPS導航大家都知道是屬於美國的,而我國自己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仍處於發展階段。現從四大領域來分析機動導航設備行業前景。
航空慣性導航系統是應軍用飛機的導航需求研製發展起來的。隨著20世紀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機載慣導系統開始裝備軍用飛機,我國航空慣性技術的應用和研製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機動導航設備行業前景分析,以基於動力調諧陀螺的捷聯慣導系統為核心,綜合衛星、都卜勒雷達及磁傳感器等導航設備的信息,採用余度配臵和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的慣性基組合導航系統也形成了系列化產品,應用於中低精度領域。近年來,隨著國內雷射陀螺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捷聯慣性系統技術的不斷進步,雷射捷聯慣導系統已完成定型並開始形成裝備產品,以其準備時間短、快速反應能力強、導航精度高等優點成為新機型研製和老機型改進的首選慣導產品。隨著新型載體對導航要求的不斷提高,更高精度的航空慣導系統也已開始研製。
機動導航設備行業前景分析,慣性技術發展歷程與慣性技術在航天領域的應用情況密切相關,既得益於航天領域的需求牽引,同時也推動了航天技術的發展。研製了包括早期氣浮陀螺平台系統、動調陀螺平台系統,以及目前「神舟」系列飛船、新型飛彈、運載火箭採用的慣性儀表在內的多型慣導系統。目前我國的火箭運載器用慣性系統正在經歷從平台系統向捷聯繫統,特別是光學陀螺捷聯繫統過渡的過程,捷聯繫統以其小體積、低重量、不受限制的全姿態機動能力、易於實現的冗餘設計等特點,將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於運載火箭等具有超高可靠性要求的領域。為提高精度,降低成本的組合導航技術也在得到廣泛應用。
陸用慣性導航系統是應現代地面戰爭條件下新的作戰方式的要求而產生的,這種作戰方式要求部隊能在廣闊的作戰地域內快速準確機動,並能夠迅速投入戰鬥;要求坦克、裝甲戰車、機動式飛彈發射車等地面作戰平台不僅要具有高機動性和運動中射擊能力,還能夠隨時掌握自己、友軍、敵軍的位置以便協同作戰;要求自行火炮之類的作戰車輛必須具備頻繁且隨機機動與快速瞄準射擊的能力,並能夠迅速轉移到新的射擊陣地。機動導航設備行業前景分析,所有上述特徵都需要地面作戰平台具備地面自主導航能力,即在複雜的戰場環境下,在無法依賴外部信息的條件下能夠自主實時測量自身位置的變化,準確確定當前的位置,精確確定當前位置,精確保持動態姿態基準。
航海領域慣性系統的研製和發展源自潛艇的裝備需要,其作用是為長期在水下潛航的潛艇連續提供安全航行和發射飛彈、魚雷所需的導航參數和艇體運動參數。機動導航設備行業前景分析,潛艇採用慣性導航技術可以增強長時間的隱蔽性,也可提高飛彈發射的命中機率。此後,隨著慣性導航系統成本的不斷降低和中等精度艦船慣性導航系統的出現,許多載有飛彈武器的水面艦艇也裝備了慣導系統。
機動導航設備行業前景分析,由於近年來智能化和網際網路+的推進,傳統的電子車載導航設備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逐步被淘汰。科技巨頭紛紛入局無人車領域,從而帶動智能導航系統的更新換代來臨,車載導航設備也向智能化、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化發展。
更多機動導航設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機動導航設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