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形器又稱支具。是用於人體四肢、軀幹等部位,通過力的作用以預防、矯正畸形。治療骨骼、關節、肌肉和神經疾患並補償其功能的器械。那麼目前矯形器的市場競爭趨勢如何呢?
2015年矯形器行業競爭趨勢分析如下:
現階段,進入國內矯形器行業的國外品牌有德國「奧托博克」、英國「英中耐」、冰島「奧索」,法國「寶泰歐」,還有我國台灣「德林」等醫用產品巨頭,面對國內潛力巨大的市場,預計陸續還會有更多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
這些國外品牌在總公司領導下,以若干大型網點為支撐,每一網點,又不斷地擴散中小網點。基本做到指揮中心輻射力強大,隊伍齊整,整和配置自如,首尾相顧如一,不斷擴大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如奧托博克設北京為中心,其屬下華東有上海辦事處,華南有廣州辦事處,西南有成都辦事處、華中有武漢辦事處。而德林的陣容更為強大:在大陸設有5個總公司,42個分公司。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武漢、成都(一線城市)等總公司主要負責的業務區域又輻射到津、冀、遼等二線城市。
我國現有的矯形器裝配網點和從業人員與已開發國家相比相差甚遠。目前,我國矯形器行業從業人員近萬人,擁有專業的矯形器製作師不足千名,矯形器行業主要產品年產量較低。我國從事矯形器生產、銷售及裝配的企業,至今加起來剛過千家,大大小小網點的設置也不足上千個。按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設置,平均40萬人口的縣級政區有兩千多個,我國整個行業網點的覆蓋率,僅是縣級政區數的零頭。換句話說,還有兩千多個縣級以上的政區,沒有矯形器行業的任何一個網點,全部空白。另外,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及各種交通事故、工傷及運動損傷的頻發,國內矯形器市場需求逐年增加。但依據目前我國矯形器行業的規模、產能遠遠不夠,還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通過對比分析,國外矯形器企業資金充足、技術力量雄厚、工藝流水線生產完善、管理經驗豐富;相比之下,受困於技術和資金的限制,國內多數企業規模小、從業人員少,專業矯形器製作師更是寥寥無幾,多數產品均為模仿,且產品材質較差,患者舒適度較低。面對巨大的矯形器消費市場,國內企業產能有限,產量嚴重不足,常常出現 「供不應求」市場的現象。國外品牌緊抓這一市場機遇,陸續進入中國,搶占市場份額,目前在國內矯形器市場的份額已達54%。
隨著行業的重視,技術的改進,專業人才的培養,國內矯形器企業的產量會有所增加,新型材料的應用將會使矯形器更趨於舒適性,將會根據中國人特點研製出更適合於國人標準的矯形產品,預計未來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將會逐漸增加,但這一增長需要有個發展的過程,短期內市場份額變化幅度不大。
更多矯形器行業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矯形器行業市場供需前景預測深度研究報告》。
更多矯形器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矯形器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