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關鍵,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對照新常態下農業和農村經濟面臨的新挑戰和新趨勢,農村金融服務改革創新的任務仍然艱巨。以下對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分析。
2018-2023年中國農村金融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表明,2016年年底我國網民數量達7.31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53.2%,其中農村網民規模達2.01億,占比27.4%。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95%,手機網銀規模超過5億戶。由農村金融發展現狀數據可見,這是我國農村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良好兆頭,農村網民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為我國農村網際網路金融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農村金融領域固然存在機會,但是在政策、徵信、推廣等方面,也存在著風險和難點。對於關注農村金融的參與者而言,要想解決首要的獲客問題,便需要投入大量的線下人力推廣團隊,才能打開農村市場的口子,長遠便會面臨成本投入與規模擴大之間的平衡問題。現從三點來分析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首先,基本形成了多層次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以銀行類金融機構為主導,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為補充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銀行類金融機構主要有中國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村鎮銀行等。中國農業銀行於1979年恢復成立,其主要目標是服務「三農」,是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村鎮銀行是伴隨農村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發展而出現的金融機構,在當前的農村金融活動中起著一定的作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中的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有:農村信用社、國家農業投資公司等各類投資公司、農業保險公司以及各類民間資金互助組織。
其次,農村金融體制逐漸完善。農村金融體制的完善重點圍繞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的改革,使其脫離了對中國農業銀行的隸屬關係,農村信用社的業務管理由縣級信用聯社承擔,金融監管由中國人民銀行進行,農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質得到逐漸恢復。為了充分發揮中國農業銀行的職能,政府將其對農村信用社的管理職能進行分離,使其成為自主經營的商業性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開始實施商業化管理模式,其組織機構得到進一步健全。
最後,農村金融建設促進了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和服務網絡的建設方便了農村金融活動的開展,降低了農民獲得金融服務的成本。農村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方式的創新則緩解了農民貸款麻煩和貸款難的問題。由於農村金融體制的完善和各項金融活動的順利開展,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短缺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從而促進了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
雖然農村金融市場前景一片良好,但是進入這個市場的角色,卻少之又少。面對廣袤天地的農村金融市場,服務農村金融存在「上門服務成本高,融資成本高,利潤卻低」的尷尬情況。據農村金融發展現狀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3月,全國2000多家正在運營的P2P平台中,專注於農村金融的平台只有47家。雖然平台的數量逐年增加,但是對比與農村市場萬億級的市場需求,無疑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等待挖掘。
更多農村金融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村金融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