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起,我國三農金融缺口超過3萬億元,2015年末,我國農村金融的規模為125億元。三農問題一直是國家關注的焦點,然而農民融資難的問題一直未能解決。以下對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分析。
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分析,自2011年起,農村商業銀行每年新增數量均在120家以上,截至2011年底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已增加到212家,較上年新增127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8-2023年中國農村金融體系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表明,2012年,不但地方銀行IPO迎來破題之年,農信社改制之路也快步前行。在銀監會全力推動之下,各地組建農村商業銀行的步伐明顯提速。而重慶農商行的赴港成功上市以及多家農商行齊現上市申請名單,也表明了我國農商行良好的發展勢頭。
2010-2014年我國農村商業銀行數量變化情況(單位:家)
農村市場中涉農項目抗風險能力低下,但服務成本較高。目前農村地區的金融需求主要集中在生產性貸款需求上,主要包括種植、養殖、畜牧幾種。傳統農村金融市場是由一家金融機構面對成千上萬的農民,信貸調查時間久、成本高,而且也難以最終審批下來。而網際網路農村金融平台利用農民的社會信息、生產信用信息等信息作為徵信方式,大大降低了金融平台的徵信成本,同時還帶來了多樣的償還方式。現從農村金融兩大改革來分析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在上世紀的70年代,我國的現代農村金融主要圍繞如何更好更快的服務於「農業、農村、農民」這個三農中心問題進行了改革,其具體包括農業銀行及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和轉型,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的建設以及為了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所需要的新型金融機構。其經歷了初步形成階段、發展定位階段重新定位階段和逐步開放階段的四個歷程,形成了適用於『三農』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的雛形。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分析,該雛形一方面包含由中國農業銀行等在內的9類正規金融機構,另一方面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湧現和擴展,截止2013年,全國已經有上百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業,它稱為了農村金融機構最為亮麗的改革風景線。它們緊隨時代步伐,聯合實際運用,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和不同的業務種類,開展信貸產品的創新,此種創新受到了央行和銀監部門的大力支持。因此,結合政策的春風,不斷擴大業務範圍,如在江西、遼寧等重要林區採用了以林權抵押貸款的借貸方式,社會影響較大。
近些年來,在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持下,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力度持續加大。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分析,截止到2012年末,我國所有金融機構縣級以下單位貸款達到了14.5萬億元,增長了20%,縣級以下單位和個人貸款占據了所有貸款的22%,與2007年相比較貸款額度相對增長了188%,5年間的平均增速達到了25%;在2012年的14.5萬億元貸款中,農民貸款達到了3.6萬億元,增長額度達到了16%,占貸款總額的5.4%,同時與2007年相比增長了將近170%,平均增速也達到了22%;農林牧漁業貸款餘額為2.7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占各項貸款餘額比重為4.1%,較2007年末增長81.1%,5年間平均年增速為13.4%;全口徑涉農貸款餘額為17.6萬億元,同比增長20.7%,占各項貸款餘額比重為26.2%,較2007年末增長188.2%,5年間平均年增速為24.3%。
農村金融既是國家政策大力扶植的領域,毫無疑問也是一塊廣闊的藍海市場。巨頭阿里和京東都早已有意進入農村市場,著手布局。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分析,在加大農業供給側改革力度的同時,農村金融創新改革有望在明年取得突破。在具體舉措上,可以由國家通過財政注入資金成立擔保公司或保險公司,如果社會資本投入後出現風險,這類政策性的擔保、保險公司可以賠付一部分,這樣把銀行金融等各方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吸引更多資本投資農業。
更多農村金融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村金融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