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繼美國和巴西之後,已成為肉牛養殖和牛肉生產世界第三大養殖生產國,2019年屠宰肉牛約2000萬頭,城區肉牛出欄占全國的18%,農區肉牛出欄占全國的80%以上,以下是肉牛養殖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消費國家,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消費人群和消費量在逐漸增加,消費整體處於穩增態勢。而由於牛養殖周期長,成本大等因素制約,我國牛肉供給至今仍處於偏緊狀態。根據2019年肉牛養殖行業分析公布的全球牛肉消費數據,我國人均牛肉消費5.2公斤,同世界其他國家平均水平8.6公斤相比還有3.4公斤差距。
截至2019年,我國肉牛飼養年出欄100 頭以上的場戶僅占15%,年出欄數1000頭的場戶更是只占2%,年出欄11-50頭的約占 22%,還有59%的場戶年出欄數1-10頭。肉牛養殖行業發展趨勢指出,河南和四川兩省的年肉牛出欄量在800萬-1000萬頭之間,內蒙古、雲南和西藏三省區年肉牛出欄量在600萬-700萬頭之間,黑龍江、河北、山東、甘肅、青海和貴州六省年肉牛出欄量目前也達到300萬-400萬頭水平。
進口牛肉約62.06萬t,進口額27.17億美元,進口均價7509.18美元/t。其中,冷鮮帶骨牛肉433.3t、618.7萬美元;冷鮮去骨牛肉5153.0t、5 774.1萬美元; 冷凍帶骨牛肉113259.6t、26 088.2萬美元;冷凍去骨牛肉501165.1t、239 083.4萬美元; 冷凍胴體及半胴體576.2t、149.8萬美元。
出口牛肉876.5t,出口額752.0 萬美元, 出口均價8 808.87美元/t。肉牛養殖行業發展趨勢指出,冷鮮去骨及凍整頭及半頭牛肉無出口;冷凍去骨牛肉出口839.1t,出口額65.69 萬美元;冷凍帶骨牛肉出口33.6t,出口額22.98 萬美元;冷鮮帶骨出口3.7t,出口額6.47萬美元。
現階段,我國肉牛生產方式分為傳統農牧戶散養、專業戶飼養、規模化飼養場飼養三種類型。2020年上半年肉牛養殖小散戶處於退市、修復和觀望的階段,而規模養殖企業雖然有擴產布局,但需要一個周期。加之環保力度愈加嚴格,導致多數養殖主產區均出現限養、禁養,而且這個進程是全國範圍內的,區域的重新布局導致生牛存欄恢復速度受到一定阻礙。
我國肉牛行業社會資本強勢注入,海外併購加劇,「網際網路++肉牛養殖」等各式各樣具有時代特色的肉牛產業模式也應運而生。為應對不斷升級的挑戰與壓力,國內牛業企業創新思路,強化品牌效應,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意識日漸增強。
2020年下半年,我國將繼續通過各種政策推動肉牛良種覆蓋率,地方政府也將採取措施推廣新育成的肉牛品種。地方政府和企業將加大精液和胚胎進口的投入以支持地方牛種的改良和選育。進口母牛(特別是安格斯母牛)的本土化融合仍是地方政府、科技界和相關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通過品種選育提高品質性能, 將在部分地區得以實施並可能產生示範帶動效應。積極使用本地黃牛品種,突出產品特色和建設牛肉品牌將成為各主產區的一大亮點,以上便是肉牛養殖行業發展趨勢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肉牛養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肉牛養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