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是金融機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非常巨大,而在發展過程中,商業銀行容易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對於商業銀行發展的研究。外資銀行的全面進入對於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將產生巨大影響,對我國銀行業的資源配置效率無疑也將產生促進作用。以下對2017年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現狀分析。
2017-2022年中國商業銀行投資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發展與實體經濟息息相關。隨著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額也持續膨脹,數據顯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額與GDP的比值從2003年1.98增長到2012年的2.50。城商行資產規模增速一直高於其他類型商業銀行,資產總額在全部商業銀行中的比例持續增長。2012年底,城商行資產總額在全部商業銀行資產總額中的比重由2011年的8.81%增長至9.41%。
我國金融市場的運行機制和政策體制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其中商業銀行的建立和發展成為此期間內頗引人注目的一個方面。在數量上,商業銀行從無到有、由少至多,外資銀行也逐漸登陸,銀行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在運作上,我國商業銀行正進行著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理念的轉化,銀行的運作機制也逐步向西方已開發國家靠攏。我國銀行機構的現狀是,大型商業銀行有四五家,中型商業銀行有十餘家,小型商業銀行有上百家。這個規模格局與許多國家的情形基本上接近,即在按規模劃分的數目上呈現「三角形」或「金字塔」格局。
我國銀行業經營格局在已經有顯著改觀的基礎上今後還可以得到進一步改觀。銀行業的改革開放還需要繼續進行下去,更加豐富銀行機構的產權結構,允許並鼓勵銀行機構的多樣化發展和特色經營,在控制風險的大前提下讓中外銀行機構在國內和國外銀行市場上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並形成良性的互動關係。
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機構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同時,銀行的發展又受經濟環境的影響。在認識商業銀行產生髮展歷程的基礎上,探究其發展規律,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的現狀,總結 出國際化、業務趨 同化、基層化、電子銀行發展迅速、個人銀行業務與中間業務比重提升等6個特點,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前景預測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發展可能出現的集團化、虛擬化、壟斷逐步弱化等趨勢。
一、商業銀行的產生與發展商業銀行 ①(CommercialBank)是指從事吸收存款 、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 ,以獲取利潤為經營 目的的信用機構。它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其產生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 :出現了貨幣兌換業和兌換商。11世紀 ,威尼斯是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各 國商人很多,交易非常頻繁 ,市場上貨 幣種類也非常多,繁雜的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阻礙了經濟與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為改變這種狀況,一部分商人從商品貿易中分離出來,專門在商品貿易往來中對貨幣進行鑑別與衡量 ,從事貨幣兌換業務。
第二階段 :貨幣兌換業演變成貨幣經營業。許多商人將 自己的貨 幣交給貨幣兌換商保管 ,貨幣兌換商開出的收據演變成早期「匯票」。貨幣兌換商在貨幣兌換業務基礎上增加 了貨幣保管和收付業務,出現了貨幣經營業,貨幣經營業被認為是銀行早期的萌芽。
第三階段 :銀行業與銀行的產生。銀行一詞源於義大利語 Banca,意思是板凳 ,早期的銀行家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時使用。英語轉化為 bank,意思為存放錢的柜子 ,早期的銀行家被稱為「坐長板凳的人」。貨幣經營商開始不滿足在經營中收取手續費,而是想獲得更多的收益 ,當他們利用積聚起來的暫時閒置的貨幣開展放貸等其他業保定學院學報 2011年第 6期我 國的商業銀行與國外銀行的競爭已經展開 ,按照國外銀行混業經營的原則,商業銀行可以涉足於證券、保險業 、養老基金 ,甚至是房地產市場 。如果我國還把商業銀行的經營局限於傳統的存貸款業務 ,在制度層面,這種競爭顯然並不在一個層次上。第三,客戶需求。混業經營的商業銀行可為客戶提供全面性的服務,客戶在一家銀行就可以享受到存款 、貸款 、投資,保險和證券等廣泛的金融服務 ,不僅有利於節約時間、減少成本,而且也有利於抓住投資機會 ,增加收益。在 2003年 l2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商業銀行法》第 四十三條做出了修正 ,「商業銀行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託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 向非 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 ,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這也為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預留了法律空間。
更多商業銀行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商業銀行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