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大力加強並改進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經營效益實現了逐步提高。但是,商業銀行在體制和機制上矛盾和問題依然很多,改革任務還十分繁重和緊迫。我國銀行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這離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商業銀行在我國銀行業中占據絕對優勢。以下對我國商業銀行現狀分析。
2017-2022年中國商業銀行投資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截至2015年末,我國商業銀行包括5家大型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33家城市商業銀行、859家農村商業銀行以及40家外資銀行。
在資產負債方面,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規模不斷增長。截至2016年末,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規模為181.69萬億元,同比增長16.60%,在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中的占比為78.23%。同期,我國商業銀行總負債為162.94億元,同比增長16.80%,在銀行業金融機構負債總額中的占比為78.00%。
在存貸款方面,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存貸款規模均持續增長。截至2016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為150.59萬億元,同比增長10.97%。其中儲蓄存款餘額為59.78萬億元,同比增加5.2萬億元。同期,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為106.60萬億元,同比增長13.46%。其中,商業銀行貸款餘額為86.69萬億元,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中的占比為81.32%。
2017年5月末,我國商業銀行的理財規模為28.4萬億元,環比淨下降了1.6萬億元,是近十年來的最大單月降幅,同比增速也罕見跌至9%。
科技型中小企業雖然屬於中小企業,但又具有「科技型」特徵。例如:研發人員占職工總數、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無形資產占總資產等比例均較高;產品科技含量高,擁有較多的專利或專有技術,附加值高、風險高。近年來,我國銀行業在經濟轉型升級背景下進行精準科技貸款支持,在對傳統的科技貸款項目進行信貸政策、信貸流程創新優化的基礎上,陸續開發出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供應鏈融資、商業保理融資、投貸聯動以及階段性股權質押融資等科技型中小企業專項信貸產品,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供給不足的問題,又擴大了銀行業務收入渠道。
由於作為核心機密的研發信息屬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科技型」特徵也加劇了商業銀行與科技型中小企業之間的資金供求矛盾。科技貸款風險高、風險資產權重大、消耗資本多、不良貸款率高導致商業銀行發放科技貸款意願不強,原因有三:首先,在銀行經營管理的安全性、流動性與效益性的「三性原則」中,資金安全性始終居於首位。其次,銀行目前的信用風險評價體系並沒有體現出科技型企業的特徵。在降低科技型企業信用風險措施上,銀行由於缺少專業人才對科技產品進行準確評估,仍然強調抵質押物的足值。最後,我國科技信貸產品創新力度受客觀環境所限。例如,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與階段性股權融資質押都是因缺少對智慧財產權、股權合理的評估以及轉讓流通場所,導致銀行對其真實價值難以確定;供應鏈融資必須得到核心企業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等上下游企業配合;建立在貿易融資基礎上的商業保理經常遇到欺詐風險與買方違約。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體現出戰略性的市場地位,同時,通過不斷調整改革,行業結構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大小銀行之間相互競爭的良好局面。我國經濟仍將處於轉型調整時期,2017年國內經濟增長仍面臨下行壓力,經濟仍將處於中檔築底徘徊階段。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仍將面臨很大挑戰,並影響財富創造能力的穩定,但商業銀行也在積極進行轉型,努力發展中間業務和網際網路金融,提高服務質量,向輕資產方向轉變,同時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水平維持在較好水平,流動性較為充裕,依然受到政府的支持,在我國金融體系中的地位維持穩固,商業銀行有望繼續穩定發展。
更多商業銀行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商業銀行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