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國內食糖增產、消費下降和國際糖價低迷、進口糖增加的雙重擠壓,我國食糖市場舉步維艱,糖價更是陰跌不止。據了解,從2012年6月開始糖價跌至全國製糖企業平均生產成本以下,到目前已從過去每噸7000多元一直跌到4700多元,下跌幅度達到30%以上,製糖業已經連續3年虧損。如去年虧損 31億元,預計今年全行業虧損將突破100億元。
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自2011~2012年榨糖季以來,全球食糖增產,加上宏觀經濟不盡如人意,食糖消費需求始終不振,導致全球食糖市場供給過剩,國際糖價在震盪中下行。如2012~2013年榨糖季,美國紐約原糖價格從初期的每磅22美分持續下行,最低每磅跌破16美分,進入我國口岸後的完稅價格每噸還不到5000元,遠遠低於我國產區批發價格。2012~2013年榨糖季,國內大部分製糖企業食糖銷售價格始終在成本線下運行,中國製糖業出現了近十幾年不遇的虧損局面,整個榨糖季全國製糖企業虧損31億元。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進入2013~2014年榨糖季以來,食糖價格繼續走低。現在國內糖業加工成本最少每噸需要5300元,但國內糖價已經跌至每噸4700元左右,市售價大大低於生產成本,必然造成虧損。卓創資訊分析人士預計,由於糖企虧損還有可能持續擴大,今年後市的白糖價格即便有所上漲,總體價格仍然比去年低,且短期內難以回升到上年同期水平。
進口衝擊市場糖業「雪上加霜」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食糖行業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了解到,近年來,國內糖業市場低迷,糖企普遍生存困難。與此同時,國內國際糖價倒掛,低價進口糖和走私糖大量湧入,對國內市場造成嚴重衝擊,讓原本陷入窘境的中國糖業更是「雪上加霜」。
2011~2012年製糖期以來,國際市場主要產糖國產量明顯增長,我國食糖生產也小幅增長,但國內食糖生產成本高於國際市場主要產糖國,國內糖價遠高於國際價格,進口食糖與國內食糖差價持續擴大,受進口高利潤刺激,食糖進口量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如2011~2012年榨糖季,我國共進口食糖 426萬噸,是上個榨糖季的2.1倍,創歷史最高記錄;2012~2013年榨糖季,我國進口食糖達366.13萬噸。
今年前3個月,我國累計進口食糖86萬噸,同比增長63%;今年4月我國進口食糖41.11萬噸,同比增長100.4%。在價格方面,4月我國食糖平均進口價格為442.88美元/噸,略高於上月的平均進口價格437.82美元/噸,但相比國內的食糖均價而言,價格優勢依舊明顯。
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健康發展
近年來,由於糖價持續走低,而生產資料和人工成本持續上漲,不僅使製糖企業嚴重虧損,而且農民種植糖料收益也不斷下滑;加之,糖廠虧損,兌付農民蔗款困難,「打白條」現象時有發生,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此,業內人士建議,政府不僅要進一步加大對食糖的臨時收儲力度,提高對蔗農的生產補貼,以穩定食糖價格,保護生產積極性,而且要從長計議,出台具體的產業扶持政策,促進糖業有序健康發展。
為穩定糖業市場,最近商務部、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下發通知,決定2013~2014年度實行國家支持製糖企業臨時存儲300萬噸國產糖的政策。不過,白糖收儲政策對提振市場到底有多少作用,一些業內人士持悲觀態度。
有業內人士表示,收儲白糖的舉措實質上是給糖廠提供優惠的貼息貸款,以緩解資金壓力,這樣雖然可以起到補貼白糖企業的作用,但對糖價並無太大提振作用,預期不會對供需產生實質影響。按理講,收儲的本意在於補貼企業而減少市場上的白糖供給量,但由於並未真正「收儲」,白糖實際上還存在企業的倉庫里,一些廠家考慮到保質期的問題往往並不會等半年後才出售,收儲期間企業仍然可以自由賣出這些白糖,這樣市場依然供大於求。因此,該項政策究竟能對市場產生多大利好,尚有待進一步觀察。
同時,專家指出,造成國內糖業生產效益不高、嚴重虧損還有生產方面的原因,如甘蔗品種嚴重退化,土地營養失衡,機械化程度低,水利基礎設施較差等等,這些因素直接導致製糖原料產量下降,質量不高;加之,大量低價進口糖和走私糖衝擊國內市場,將會造成惡性循環。若按照現在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未來全國糖產量將會倒退到1000萬噸左右,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全國近4000萬糖農將無出路。
因此,除了進行適時收儲外,政府還應控制好食糖進口的規模和時機,嚴厲打擊走私糖,避免更多國外低價食糖泛濫進入衝擊國內市場;同時,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對農民種植甘蔗等糖料作物進行直接補貼,以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另外,更要從長遠著想,儘快出台產業發展政策,如建立國家級糖業發展基金,扶持高糖料基地建設,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推進產業機械化進程,改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等,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增強行業抗風險能力,提高糖農收益,保障市場供求基本平衡,促進糖業有序健康發展。
更多食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食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