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數字經濟與產業集聚的協同發展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關鍵力量。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的快速進步,數字經濟不僅促進了生產力的質的躍遷,還推動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本文基於2011—2022年的數據,通過耦合協調度模型和面板數據回歸模型,探討數字經濟與產業集聚的協同效應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並檢驗科技投入和綠色創新的中介作用以及市場競爭和政府競爭的調節作用。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數字經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數字經濟與產業集聚的協同發展對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具有顯著影響。數字經濟具有普適性和要素協同效應,能夠廣泛應用於大多數行業,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通。產業集聚則具有規模效應和範圍效應,促使生產要素在地理上持續聚集,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堅實基礎。兩者的互動與配合,可以通過良好的協同作用促進整體系統的高效發展。
(一)直接影響
數字經濟市場分析指出數字經濟與產業集聚的協同發展能夠顯著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數字經濟的普適性和要素協同效應,以及產業集聚的規模效應和範圍效應,共同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了持續動力。研究表明,數字經濟與產業集聚的協同效應每提高1個單位,新質生產力水平將平均提高0.361個單位。這表明協同效應是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新動力。
(二)間接影響
1. 科技投入的中介作用
科技投入是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關鍵因素。數字經濟與產業集聚的協同效應通過降低投資風險、提高研發投入的可持續性與成果的轉化率,促進科技投入的增加。科技投入的增加能夠吸引優秀人才加入科研團隊,激勵企業進行自主研發,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研究表明,科技投入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協同效應通過科技投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2. 綠色創新的中介作用
綠色創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途徑。數字經濟與產業集聚的協同發展促使經濟發展模式向資源集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轉變,推動綠色創新的發展。綠色創新有助於提升生產力的生態含量,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研究表明,綠色創新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協同效應通過綠色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3. 政府競爭和市場競爭的調節作用
政府競爭和市場競爭在數字經濟與產業集聚的協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適度的政府競爭能夠通過政策引導、財政扶持等措施推動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但過度的政府競爭會限制協同效應的有利影響。有效的市場競爭能夠加速信息流動和技術溢出,優化資源配置,持續加大產業和技術之間的內在引力。研究表明,市場競爭在協同效應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影響中發揮積極調節效應,而政府競爭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這一效應。
(一)變量選取
1. 被解釋變量
新質生產力(NQ)是一個涵蓋科技、綠色和數字三大方面的集成體。本文從科技生產力、綠色生產力和數字生產力三個維度構建新質生產力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採用改進的熵權-TOPSIS方法對指標進行賦權,計算出各省份2011—2022年新質生產力水平。
2. 核心解釋變量
協同效應(D)是數字經濟(De)與產業集聚(A)的耦合協調度。耦合協調度的計算公式為:
C=(De+A)22×De×AD=C×T=C×(0.5×De+0.5×A)其中,C為耦合度,De為數字經濟,A為產業集聚,T表示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集聚程度的綜合評價得分。本文將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集聚程度視為同等重要,因此取α1 = α2 = 0.5。
3. 機制變量
科技投入(Tec)選取R&D經費投入強度來表徵,即R&D經費支出與GDP的比值。綠色創新(Gre)選取綠色專利中的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數來衡量。市場競爭(Mar)用地區的企業數與總產值的比值來衡量。政府競爭(Gov)採用生產性財政支出占比來衡量。
4. 控制變量
為減少遺漏變量缺失導致模型估計結果出現的偏誤,本文選取人力資本水平(Hum)、社會消費水平(Con)、環境治理(Env)、人口密度(Pop)、交通基礎設施(Inf)、對外開放水平(Open)作為控制變量。
(二)模型設定
為考察數字經濟與產業集聚的協同效應對新質生產力的直接影響,本文設定基準模型如下:
NQit=α0+α1Dit+α2Controlit+λi+ηt+ϵit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NQit表示新質生產力水平,Dit表示數字經濟與產業集聚的協同效應,Controlit為控制變量,α0、α1、α2是回歸模型待估係數,模型中還加入了地區固定效應λi和時間固定效應ηt,εit為隨機擾動項。
(一)基準回歸分析
基準回歸結果顯示,數字經濟和產業集聚的協同效應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係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協同效應每提高1個單位,新質生產力水平將平均提高0.361個單位。這表明協同效應是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新動力。
(二)穩健性檢驗
工具變量法:選用其他省份相同年份協同效應均值的滯後一期項和協同效應的滯後一期項作為工具變量。工具變量回歸結果顯示,協同效應的估計係數仍顯著為正,說明回歸結果具有可靠性。
替換變量:採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新質生產力水平進行重新測度,使用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替換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回歸結果顯示,協同效應可以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說明前文所得結論具有穩健性。
剔除直轄市:將4個直轄市剔除,對剩餘樣本進行重新估計。結果顯示,協同效應的估計係數顯著為正,再次說明基準回歸結果穩健。
縮尾處理:對主要解釋變量進行雙側1%的縮尾處理,結果顯示,與前文結論保持一致,說明本文的結論具有穩健性。
1. 區域異質性分析
將各省份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地區進行分組檢驗。結果顯示,中部和西部地區協同效應的回歸係數顯著為正,東部地區則不顯著。這說明協同效應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在中部和西部地區更為明顯。
2. 要素異質性分析
進一步檢驗了協同效應對新質生產力各構成要素的異質性作用。結果顯示,協同效應對新質生產力的各要素均具有顯著的促進效應。具體來看,協同效應越強,數位技術與產業發展融合得越深入,促進科技生產力、綠色生產力和數字生產力的提升。
(四)機制分析
科技投入的中介效應:科技投入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係數顯著為正,協同效應對科技投入的影響係數顯著為正。這表明科技投入是協同效應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中介變量。
綠色創新的中介效應:綠色創新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協同效應對綠色創新的影響係數顯著為正。這表明綠色創新在協同效應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影響中發揮中介效應。
調節效應分析:市場競爭在協同效應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影響中發揮積極調節效應,而政府競爭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這一效應。
總結
2025年,數字經濟與產業集聚的協同發展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關鍵力量。研究結果表明,數字經濟與產業集聚的協同效應和新質生產力水平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呈現「東強西弱」的分布格局。協同效應的增強有助於提升新質生產力水平,科技投入和綠色創新是協同效應影響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兩個重要渠道。市場競爭和政府競爭是影響協同效應與新質生產力之間關係的重要調節變量。因此,各地區應挖掘數字經濟與產業集聚的發展潛力,加大科技投入和綠色創新力度,規範政府競爭行為,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持續有效推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更多數字經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數字經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